神州聽雨:短訊拜年 千人一面

發短訊拜年,是這些年來最時興的拜年方式。一封短訊,可群發幾百人,省時省力,但也因此少了貼己的知心話。所以,流動通訊商每年春節都賺得盆滿缽滿,但人情往來卻因短訊拜年的雷同和氾濫,變得日益淺薄。

這應該就是科技對人類文明本身的異化吧。剛剛過去的兔年春節,尤可夫大約收到了一百多封短訊,絕大部分是問候祝福的吉祥語,且版本近似,看一眼知道是誰發的就足夠。也有帶點創作性質的,把問候的話弄得花團錦簇,卻又感覺做作了。還有結合這一年來熱事熱詞寫就的短訊,雖然一晚上會接到好幾次,明知是轉抄寫手的創作,但讀來還是覺得有點意思。

比如,有封對聯形式的短訊,上聯是「辭舊歲不論成敗因神馬都是浮雲」,下聯是「迎新春尚需努力因老爸不是李剛」,橫批是「給力二○一一」。三句話中,各包括了一句去年最熱的網絡熱語或熱詞,組合到一起,既有對往昔的總結,也有對來年的祝福,讀來別有韻味。

短訊也有新形式出現。有人借用政治術語表達對生活的暢想,有封短訊這樣寫道:「祝你的事業像馬克思主義一樣不斷發展,魅力似毛澤東思想般光芒四射,愛情像鄧小平理論演繹的春天,金錢如同三個代表與時俱進,家庭定是科學發展觀般和諧」,行文中概括了中共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心主題,拿其和人生作比,倒也別開生面。

但這些,畢竟只是工業化拜年中的小插曲。相對於過往的串門拜年和電話拜年,短訊拜年因為批發式地接受與複製轉發,也就少了點親情,少了份溫馨。

據一份調查顯示,在所有受訪者中,百分之四十一的人選擇發短訊拜年,百分之三十六的人選擇打電話拜年,百分之十八的人選擇上門方式拜年,還有百分之三的人選擇網絡郵件或視頻方式拜年,百分之二的人選擇寄賀卡等其他方式拜年。

現代科技的發展,令時空距離不斷縮短,令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但人與人之間卻好像因此增加了一層隔膜,大家都縮在自己的殼裏,而有限的與外間交往,卻又如流水線般千人一面和冷冰冰。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尤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