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閹割《三字經》勞而無功

從來不缺好事者,山東教育廳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該機構前幾日發出通知,責令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時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何謂「糟粕」?山東教育廳沒說,恐怕也說不出。

《三字經》作為中國人的蒙學讀本,已歷數百年,但凡是中國人,即使是文盲,也能或多或少對其內容脫口而出。《三字經》還超越作為開啟心智的讀本範疇,成為國人的道德規範。很多有識見的學者也致力於《三字經》的注釋和續補,內地便有一位錢姓教授曾經借央視百家講壇宣講《三字經》,引來眾多老少洗耳恭聽。有論者認為,不論是從教育內容多樣化,還是從中國文化重建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都是可取的。

在出現誦讀經典熱的當下,對於《三字經》這樣的中華文化寶貴遺產,山東教育廳突然責令學校「去其糟粕」,確實令人費解;但是,放在內地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去衡量,也就見怪不怪。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並非山東教育廳首創,與之相連的還有八個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毛澤東當年對文獻的取或棄,一切皆以現實政治需要為標準,不符要求的,縱然是對奉為圭臬的馬列經典,也可尋章摘句,望文生義;因為政治鬥爭的需要,傳統經典也可被打入萬劫不復之地。在教育領域,強權專制的本質一度也表現得甚囂塵上。

現在,教育專制仍沒有退場,話事者以「將那些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體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體現正確理想信念和民族自尊自信精神、體現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的文化典籍推薦給學生」為名,試圖閹割《三字經》,就是濫用權力再行教育專制之實的體現。

其實,當局根本不需要告訴教育管理者何謂精華,《三字經》被傳誦數百年長盛不衰,就已證明它是經過漫長歷史檢驗的精華,是由無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選擇出來的精華。

再說,如果戴着道德潔癖的有色眼鏡看流傳至今的經典,無所謂「糟粕」的文本有嗎?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尤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