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同一個詞語 意思全相反

神州聽雨:同一個詞語 意思全相反

在報道港府決定申辦亞運時,不少本港報紙用了「去馬」這個詞。「去馬」是甚麼意思?是去馬來西亞嗎?

尤可夫的白話水平是「識聽不識講」,當即向廣州人請教,她也是一頭霧水,答曰:「大概是去馬來西亞申辦的意思吧。」但仔細看報道,並無提到馬來西亞,亞奧理事會的總部也不在大馬,這就是說,港府申亞和馬來西亞沒關係,這樣理解「去馬」肯定錯誤。再向港人請教,人家告之是「拍板決定」的意思,心中掂量這還差不多。但「去馬」作為一個詞,普通話中斷然沒有,廣州白話也無類似表述,只是在香港白話中才有。那麼,這個詞又是怎麼來的?

香港的朋友再解釋,這個詞從賽馬演繹而來,馬主經常用此詞表示自己的馬今天要爭先,日子久了就演化為「拍板決定」的意思了。聽了這樣的解釋,尤可夫釋然,原來這又是一個「香港特例」。

香港有長期殖民地歷史,語言摻雜了不少非漢語文化因素,特別是香港白話經常夾帶英文單詞的發音,使得廣東人聽了也雲裏霧裏。「去馬」一詞,講正宗白話的廣州人就聽不懂,說明白話出現了香港分支。這種因歷史原因造成的兩地文化分隔現象還有不少,有的聽來已不僅僅是笑料。

去年,本港一位政協委員參加兩會,她在聽完賈慶林政協報告後,便在專欄中寫道,「為政之首在利民,為治之道重在安民」,這是報告中最令她「窩心感溫馨」的金句。有內地讀者投訴,這「窩心」一詞要麼是編者將「心窩」誤成「窩心」,要麼就是作者存心對國家領導人大不敬。

這樣的投訴顯然讓事情性質變得嚴重了。其實,在香港報刊雜誌上,「窩心」一詞頻繁出現,其意是解作「貼心」;而在普通話中,「窩心」則表示「受到委屈或侮辱後不能表白或發洩而心中苦悶」。同一個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竟然意思完全相反。這位政協委員若是知道因「窩心」而被投訴,不知她該笑該哭。

世界上沒哪個國家有中國這樣複雜的文化,度量衡不統一,書也不同文。長此下去,問題會很嚴重。

尤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