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政情:小氣候:議員護短 自毀民望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最新一輪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市民對立法會議員的不滿比率,較三個月前暴升了十三個百分點,創○五年以來新高,議員的整體民望為負百分之二十九,是名副其實的民望負資產。

從議權民授的角度思考有關的調查結果,立法會議員是透過直選和功能組別間選產生的民意代表,理論上,認受性較諸由八百人選舉委員會產生的煲呔曾為高,現實情況卻適得其反,可謂十分諷刺。論者的直接反應,認為本次調查數據受到甘威示愛不遂炒女助理醜聞,以及泛民就五區總辭爭拗的負面消息拖累,導致市民的不滿意度上升;正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立法會議員形象日趨負面,黨派傾軋激烈,市民早已累積不滿情緒,當到達臨界點遇上觸媒劑,市民潛藏的不滿終於大爆發。

要解答立法會議員形象日趨負面的現象,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得出不同的看法。泛民陣營會諉過於制度的缺陷、政制不民主,立法會議員並非全部經普選產生,建制派掌握了議會否決權,少數派的泛民議員,無法有效行使監察政府的權力;建制派議員則反過來指控泛民議員議事政治化,放着民生事務不管,阻撓政府議案,拖行政後腿,個別泛民政黨的議員在議會內言行粗暴,才是拖累立法會議員形象的原因。

互相指摘、諉過對方,一向是政客卸責的不二法門,市民只看表徵,多不理會甚麼制度缺陷,議員難以有效監察政府施政的深層次問題。更差的情況是家醜外傳,立法會議員是具代表性的民意領袖,市民對他們的道德操守也有更高期望,爆出醜聞已不應該,公然護短更加不堪,這才是市民不滿比率上升的原因。

甘威事件在前,湯家驊涉嫌利益衝突事件,立法會的有關調查草草了事,跟援引特權法成立專責委員會,調查梁展文事件和雷曼迷債事件相比,豈能不予人待人苛、待己寬的雙重標準感覺?立法會對防止議員利益衝突早已有一套完備機制,但在湯家驊事件中,卻出現避重就輕、選擇性引用規定的情況,跟議員針對官員窮追猛打的態度大相逕庭。正是這種累積性效應,逐步摧毀立法會議員的民望。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