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烽火台:心中之火

去年,錢永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受訪時提到一位名為普拉謝爾的前科學家;今年,高錕獲得物理學獎,傳媒再次追訪錢永健,言談間再次提起普拉謝爾。事緣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普拉謝爾已成功從水母身上分離出螢光蛋白質,惟因研究經費無以為繼,他只好將研究成果無償贈與包括錢永健在內的三位科學家。結果,三人延續普拉謝爾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獎,而普拉謝爾則轉行當司機養妻活兒,生活潦倒。

時運不濟的普拉謝爾,令我想起同樣在美國,有一位叫雷克洛的人,他出生的那一年,恰逢西部淘金熱結束,與一個黃金年代擦肩而過;他準備上大學時,又遇上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沒錢上學;後來他轉做房地產經紀,工作漸見起色,又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樓市崩潰,無人買樓。到了五十多歲,雷克洛仍然一事無成,只好到一家餐館學做漢堡包,後來這間餐館轉讓,雷克洛籌錢接手餐館,並改名為「麥當勞」。再後來的故事,就不用多說了。

同樣遭受命運玩弄,卻有截然不同的結局,到底雷克洛與普拉謝爾的分別在哪裏?小生感受到,雷克洛的心中有一團不熄之火。朱元璋本來只是一名遊僧,早年幾乎餓死,劉邦四十多歲仍是一介流民,曾被父親斥為無賴,但兩人最終可以成就大業,君臨天下,靠的同樣是這一團火。而在研究經費耗盡的一刻,普拉謝爾心中的火隨之熄滅,又或者,普拉謝爾天生就欠缺這一團火,那就更難怪他的研究失敗了。

林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