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政情:小氣候:整治公營機構本小利大

近年的審計報告有個潛規則,矛頭指向公營機構。由旅發局大花筒、科學園公帑睇風水、平機會亂花公帑、私隱專員公署洗腳唔抹腳,到最新的生產力促進局內部問題成籮,五千萬元資產失蹤。相對於公營機構浪費公帑令人咋舌的程度,政府部門未有善盡衡工量值,又算得上甚麼呢。

審計報告炮打公營機構,當然源於這些機構管理不善,內部問題叢生,才予審計署長抓住把柄,無情揭出醜聞。但巧合之處,是審計報告對某個公營機構開鍘之後的一條整治公式:審計報告引爆人謀不臧、公帑用得冤枉,輿論交相批評,立法會帳目委員會聆訊,傳召有關公營機構的管理層和對口的政府部門解釋,才發現大部分的情況是經手者已不在其位,接任者被迫承受上手種下的苦果,聆訊結果最終變成對事不對人,即是無人負責。

以上周帳委會聆訊生產力促進局管治紕漏為例,該局主席陳鎮仁在會上全盤認錯,坦言生促局的企業管治及項目管治有粗疏、遺漏,甚至失誤的地方,但陳鎮仁同時在預先撰寫好的講稿加入「註腳」,披露該局六年來三換主席、總裁,很多做法更沿用多時,不是「話改就改」,言下之意,他這位初來甫到的現任主席,不過是執手尾,責不在己。

生促局企業管理粗疏,着實有點令人匪夷所思。生促局的主要職能是協助提升港資企業的生產力,企業管理則是改善生產力的重要一環,生促局竟然其身不正,自顧不暇,還談甚麼為提升企業生產力出謀獻策。

審計報告近年針對公營機構大張撻伐,還有一個避險的潛作用。公營機構由管治的主席、董事會(或委員會)到負責日常管理的總裁級執行人員,均是非官方的公職人員。除了總裁級人員屬全職受薪身份,主席、董事或委員均來自社會各界,以義務性質接受特首委任,犧牲私人時間服務社會,並無實利可言,就算任內出了管治問題,大不了公職服務到此為止,由特首另委高明。即使審計報告、帳目委員會秋後算帳,也不致禍延政府部門,甚至採取紀律跟進行動。

審計報告整治公營機構面面討好,不致陷公務員系統於傷筋動骨之境。公務員系統早做好風險管理,以生促局對口部門創新科技署為例,現任署長王榮珍才接任幾個月,前署長陳育德正退休前度假,創新科技署未有好好監管生促局,王榮珍也是「受害人」呢!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