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香港長者活得不開心

香港能有今天的繁榮,是上一代的努力打拚奠下基礎,但有調查發現,近半數受訪長者認為本港社會缺乏敬老風氣,約三成稱並無得到子女供養,不少長者更因經濟壓力致溫飽不足或有病不醫,三分一受訪長者自覺生活並不開心。負責調查的政黨批評政府對長者的支援不足,於昨日的「長者日」促請當局制訂更全面的安老政策,照顧長者各方面的需要。

調查於本月初進行,訪問近七百位六十歲以上長者,逾一成受訪者每月與子女相聚少於一次,近一成更與子女從無來往;有近三成稱子女並無供養他們,近三成半的主要經濟來源為生果金或綜援金,有近一成更仍需工作以應付生活所需。膳食和醫療是受訪長者們兩項最大開支,約兩成受訪長者稱因經濟壓力而無法溫飽、更有近四成會因省錢而有病也不求醫。

生活逼人,有三分一受訪長者總體上覺得自己的生活並不開心、三分之二更批評政府在照顧長者方面做得不夠、近一半更指香港社會缺乏敬老風氣。

七十九歲的林天倫當了小販逾五十年,八年前退休,他的妻子住在老人院,四名子女因各有家庭負擔而未有給予生活費,他只靠積蓄及一千元生果金過活,但每月開支卻高達三千元。他坦言希望繼續工作,但因年紀老邁,沒有僱主聘用。他批評政府的醫療券金額太低、使用方法又繁複,故從未享用過該措施。

促設全民退休保障

六十五歲的馬先生退休後在家無所事事「鬱出病」,「嗰陣搞到有抑鬱症,仲想自殺。」後來,獲受聘於專門聘用長者的銀杏館餐廳,一做四年。餐廳館監李家煥指,長者累積了處世經驗,較自律及守時,且同事間爭拗少,公司亦容易處理人事關係。

負責調查政黨的福利事務副發言人蕭嘉怡指,調查結果反映社會敬老風氣極其薄弱,促請政府加強教育,向年輕人灌輸「以孝為先」觀念,又建議政府設立「長者就業基金」資助企業和機構聘請長者、及改善公營醫療服務、推出長者康體券及增加長者住屋和院舍等支援,給予長者安穩的生活。

立法會議員張國柱建議港府效法美國和日本推行彈性退休年齡計劃,讓長者老有所為,長遠應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每月派發最少三千元,徹底保障長者退休後的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