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醫知健:弱視治療黃金期僅一年

【本報訊】近年本港出現愈來愈多「四眼仔」、「四眼妹」,與其成長環境有莫大關係。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昨邀請兩位國際級教授,包括八一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Torsten Wiesel講解視覺神經發育與弱視之謎。Wiesel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晚期,憑動物測試得悉腦部視皮質細胞對物體線條產生不同反應,其後更發現若幼小動物在成長時未有經歷視覺刺激,將嚴重影響其視力功能甚至導致失明。此研究引伸出若發現幼童有弱視或其他視力問題,家長必須把握一年「黃金期」內設法為子女根治及矯正,否則其腦部對影像的概念將難以改變。

Wiesel曾分別以數個月至一歲大的年幼猴子及貓兒作實驗,將牠們其中一隻眼蒙上一段時間。結果發現,當實驗人員讓這些動物「重見天日」,就算其眼球等「硬件」一切正常,其視力卻已嚴重受損甚至失明。實驗證明當視神經缺乏刺激數個月至一年,其連接腦部功能亦會弱化甚至退化。

另一名講者、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Raviola的研究則發現,猴子長期觀看較模糊的影像,會刺激其眼球生長,容易導致近視。他又表示,中國人眼球生長速度較白種人快,故人口近視比率高達八至九成,遠高於西方人只有兩至三成。他相信有關現象與基因及分子等先天因素有關。

八歲後成功率減半

港大眼科研究所臨床助理教授余珊表示,目前本港約有百分之三,即約二萬多人有弱視問題,主要是由於度數不正、斜視及被外物遮蓋有關。研究亦發現兒童在三至五歲期間發現視力問題,成功矯視率可超過八成,但若問題在八歲後未發現,成功矯視率會暴跌一半。她呼籲家長為學前兒童進行全面視力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