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龍吟大地:兩岸不同曲調

馬英九一再強調「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彰顯馬政府施政的思維與依據。馬英九在兩岸問題上雖推動了大三通、官員互訪、陸資觀光客赴台,但在意識形態問題上仍戒慎恐懼、步步為營,以順應民意。

當北京提出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增進政治互信、弘揚中華文化、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結束敵對狀態、達致和平協議,馬英九即以「九二共識」回應,表示要發揚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要維護台灣主權及利益,擴大國際參與,並強調以台灣精神為闡述的主調。此與北京最大的不同,乃中華文化到了台灣,變成了「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有如北京所說「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了本質變化。

角度不同 難有共識

中華文化是經由五千年淬煉傳承下來的,馬英九強調的「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是否因政治社會環境不同而有所變化?馬英九如此提出,是否要與大陸有所區隔?馬英九強調台灣精神是凸顯台灣人的核心價值,如此立論讓人誤解實是窄化了中華文化。

馬英九呼籲大陸耐心以待,因兩岸認知差距甚大,不能站在同一陣線唱同一首曲調。台灣民眾擔心兩岸和平發展的同時,台灣的主權與利益會受損。而民進黨認為馬英九政府的兩岸政策有賣台的危機,因此綠營的疑慮與訴求成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最大政治障礙,這也就是為何馬英九要採納民進黨的語言來安撫綠營人士。

兩岸認知的差距還在於大陸認為兩岸經已和平發展,而台灣認為兩岸終必一戰的台獨思維,以致馬英九在雙十談話中強調,面對大陸的軍事威脅,要防衞固守、有效嚇阻,不畏戰也不求戰。

此外,大陸認為民族利益高於一切,台灣則強調台灣主權和台灣利益至上,政權的生存為重要的前提,兩岸角度不同,難有共識。

馬英九以台灣優先、維護台灣權益的立場,符合台灣民意,卻造成兩岸的分歧。兩岸的差距與疑慮有其歷史因素,不可能一步跨越,旦夕消弭,將來兩岸的和平發展,雙方需抱持耐心,正視現實,循序漸進,求同化異。

維持現狀 劃地自限

馬英九以蔣經國為師,蔣經國時代以「大有為政府」為目標,但馬英九的主張在一些泛藍的眼中,認為是劃地自限,看不出馬英九是大有為之君,因為馬英九的施政願景僅在於維持兩岸現狀,在肯定兩岸朝和平方向發展的同時,更用心於彰顯一邊一國。馬英九高票當選總統,應有更恢弘的格局以及更宏大的願景,若能以中華文化作為槓桿,以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成就來聯結兩岸,在任內能與大陸達致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兩岸領導人共為兩岸和平作出努力,不但有可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更是寫下歷史光輝的一頁。

江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