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龍吟大地:欲獲諾獎先治學術腐敗

近日有兩則新聞形成鮮明對比,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一則是華裔科學家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另一則是內地百年學府武漢大學爆出腐敗窩案,該校常務副校長、黨委常務副書記涉嫌巨額受賄而被捕。

華裔學者再奪諾獎,令全球華人為之驕傲,卻令中國學術界尷尬。因為和此前幾位華裔諾獎得主一樣,高錕僅僅是出生在中國內地,但他所受的教育以及他的科研成果都與中國無關。華裔科學家屢屢獲得諾獎,說明中國人完全有能力做出令世界矚目的科研成果,但新中國已經成立六十年,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卻至今無人奪得諾獎,令國人遺憾。

若說前三十年科研條件落後,產不出有分量的科研成果,這尚可理解;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科研條件已得到根本改善,很多大學的硬體建設已遠超國外名牌大學,但優越的條件並沒有產生出與之匹配的成果,不要說奪得諾獎,即使能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也是寥寥可數,能躋身世界一流的學者幾近空白,以致每年公布諾獎名單,都是中國學術界最尷尬的時刻。

科研經費養肥蛀蟲

中國學術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武漢大學爆出的腐敗窩案給出了答案:目前的中國學術界其實與學術無關,而是與腐敗同生。學術欲出成果,須有兩個條件作保證,一是充足的科研經費,二是嚴謹的學術氛圍,但當前中國學術界在這兩方面都存在致命缺陷。

在經費投入方面,由於監管缺失,導致政府對科研的巨額投入,並沒有真正用到科研上,而是進了學術蛀蟲的腰包,養肥了一群學界腐敗分子,頻頻爆出腐敗醜聞,顯示學術界已經成了一個無底黑洞,吞噬了國家大量錢財,卻不能產出應有的成果。網民認為,武漢大學腐敗窩案僅是冰山一角,如果對學術界進行一次拉網嚴查,抓出的腐敗分子必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學術界變成名利場

在學術氛圍方面,學術界已變成一個名利場,大學校長關心的是官位能否再升一級,大學教授關心的是能否獲取更多的科研經費,沒有人再按照學術規律辦事,沒有人再遵守學術道德。在這個名利場裏,只有利益的爭鬥而沒有學術的爭鳴,一切以金錢為導向,教授忙着走穴,學者忙着出名,不斷爆出的抄襲醜聞已經使人麻木。在這種混亂不堪的學術氛圍裏,產生出諾獎得主才是令人奇怪的事。

國家的振興首先是學術的振興。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而中國學術卻愈來愈尷尬。要想擺脫這種尷尬境地,管理者必須痛下決心,一是要嚴查學術界腐敗問題,二是要建立一套符合學術規律的管理制度。這兩者都不是新鮮東西,很多國家已有成熟做法,關鍵是看管理者有沒有堅定的決心改變學術界混亂的局面。

馮海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