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亂世達觀:叨光產業

沙子埋沒不了金子。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對光纖的研究成果改變了世界,在相關理論提出四十多年後,終於摘下諾貝爾物理學獎桂冠。

眾多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中,高錕與香港淵源最深,不但在本港讀中學,成為國際頂級學者後,更出任中大校長多年,不少人興奮地指,他的獲獎是「香港之光」。

算來算去,高錕所獲殊榮跟香港並無多大關係。因港大當年沒有機電工程科目,他中學畢業後惟有負笈英倫,無論專業學習還是光纖理論的醞釀,都在彼邦完成。若他當年放棄理想進了港大,這世界只會多個「高醫生」或「高律師」,卻少了一位科學泰斗,光纖或許現在還未出現,更遑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資訊時代。

港府一向忽視科技發展,科研投入少得可憐,僅得百分之零點八,與周邊地區比簡直丟人;對本地科技成果更是漠不關心,一次次失去了發展高科技產業、為香港經濟轉型的良機。煲呔曾稱高錕是「香港的驕傲」,明顯有為自己貼金兼抽水之嫌。本地科研不成氣候,一向現實的港人難有興趣入行。目前在港攻讀博士學位的,七成以上是內地生;本港生不足三成。本地科技人才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斷層危機不斷加深,即使成績斐然,留下來亦英雄無用武之地,惟有到其他地方發展。

有朝一日,這些港產碩士博士在異國他鄉作出卓越成就,甚至問鼎諾貝爾獎,一點也不奇怪。如此看來,六大優勢產業中的創新科技產業水到渠成,不過,改名「叨光產業」更名副其實。

謝文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