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傳統粵劇列文化世遺

在本港有悠長歷史、並獲演藝界及粉絲愛戴的粵劇,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本港首項民間藝術獲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中國二十二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中一項。是次粵港澳三地政府透過國家成功申報為非物質文化世遺,本港粵劇界都認為是好事,同時批評港府一直忽視粵劇發展,要求當局增撥資源,支持粵劇發展。

中秋節前夕,特區政府昨與國家文化部核實,粵劇已被列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表示,這次申遺成功,顯示粵劇得到聯合國肯定和認同,為保存和弘揚粵劇,三地政府已制訂方案,進一步承傳和推動粵劇的發展。

老倌望政府增撥資源

粵劇界老前輩尤聲普說:「對於我呢啲十五歲已經踏台板嘅老倌嚟講,梗係開心啦!呢件事會令到全行都振奮!但我驚政府以後唔知會點樣保育粵劇,若果政府唔識同唔係全力支持,呢個文化都一樣會沒落。」

大老倌羅家英也說:「粵劇獲聯合國認同絕對係好事,希望呢個肯定可為粵劇帶來轉機,亦希望政府唔好淨係放錢發展管弦樂同芭蕾舞,始終粵劇係香港原汁原味嘅文化,應該好好珍惜。」

香港粵劇藝術促進會主席梁漢威說,粵劇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好事,中國戲曲有很多都值得表揚,粵劇只是其中之一。但他批評:「政府對粵劇的支持方向一直都好有問題,只屬救亡和濟貧性質,無去栽培藝團發展。」他希望政府能增撥資源支持粵劇發展。

歷史遠至明嘉靖年間

民政局發言人回應稱,政府明白要協助粵劇發展,資源配合非常重要,粵劇發展基金已撥款約二千萬元,支持二百六十項申請。發言人續指,粵港澳三地政府將會推出推動粵劇的措施,包括繼續研究粵劇的歷史和流派,加強粵劇推廣和普及,通過演出和教育,特別是讓年輕人深入認識及更多接觸粵劇,亦會透過文化交流將這項世界文化遺產推介至海外。

粵劇是廣東民間戲曲,粵劇歷史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間。清朝時代,佛山、廣州一帶早已經有戲棚活動,並有伶人組成同業組織,本港粵劇發展亦極早,早期多在神誕等場合上演神功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