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紀曉嵐鐵筆:民主拒共如何粉墨登場

早前一位在英夷統治香江時代當過立法局議員的大醫生病逝,香江各界又是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對死者「善頌善禱」一番。我紀曉嵐記憶力特佳,忽然想起這位大醫生在擔任立法局議員期間的「威水史」,這和中英談判香江前途問題相聯繫,和今日香江立法會要走向甚麼「普選」相聯繫,和「政改諮詢」相聯繫,和時下反對派、奸人黨要玩的甚麼「五區總辭、變相公投」、「解散立法會」、「司法覆核」等花招相聯繫。這段往事就是發生於一九八四年三月的「羅保動議」。

如今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羅保動議」,這源於英夷在談判香江前途問題時的「三腳櫈」理論,即英夷在中英兩個主權國家談判時要把「香港代表」拉入談判桌,形成所謂「中英港」三方格局,使香江成為「獨立」一方。英夷甚至鼓吹,若香港這一方不同意不通過,中英之間就不能達成任何協議,也不能保證香港的穩定繁榮。為此,英夷在談判名單上加入了港督尤德、政治顧問麥若彬、律政司唐明治的名字。

我朝廷當即通知英夷,尤德和麥若彬只能以「英方代表」身份參加談判,而港英政府律政司唐明治則不能參加談判。為了嚴防「三腳櫈」,朝廷當時還拒發港英政府新聞處處長曹廣榮隨尤德進京參加談判的簽證,至此「三腳櫈」風波驟起。

英夷當年要把香江作為談判的「一腳」,律政司唐明治並非「重頭戲」,僅此也不易掀起風波。英夷的「重頭戲」和「有力武器」是搬出香江立法局也,那時之立法局雖然根本沒有「民選議員」,但英夷仍然把它標榜為「民意機構」、「港人代表」。在英夷安排下,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羅保提出動議:「本局認為有必要將任何有關香港前途之建議,在未達成最後協議之前,必須在本局辯論。」

英夷打造立法局成民意機構

同時,英夷再向我朝廷提出「英國政府希望代表團之中將包括律政司唐明治或香港常務司戴宏志」,而「羅保動議」即由那位大醫生議員秘密起草。為向北京打「民意戰」,把事件搞大,英夷在三月十四日香江立法局辯論「羅保動議」時大肆張揚,鋪排大批中外記者蜂擁至立法局。當年有二十多名議員發言,「一致通過羅保動議」。此後立法局「聲名大振」,英夷加緊把其「打造」為可被其操縱的「香江民意機構」,之後又有所謂「還政於民」、「民主拒共」在立法局粉墨登場也。

柳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