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正本清源:學優而仕

台灣行政院內閣重組,劉兆玄黯然下台,這位學優而仕的學者型人物,終未能在波譎雲詭的政界繼續前行,惋惜之餘,不禁令人輕嘆文人從政往往會「水土不服」。

在本港,學優而仕的例子也不少,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環境局副局長潘潔都是「人辦」。古語云: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幫人在社會大眾的眼中,不是丟了學者的風骨,就是表現差強人意。由是觀之,他們在官場中束手束腳、畏首畏尾的平庸表現,遠遠不及當初在學術界特立獨行般「風騷」。

中國報業有文人議政傳統,它的發生是因為中國還不是一個憲政國家,報業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承擔着社會進步的責任,這也就是為甚麼中國知識分子總是要以言論來促進國家進步的原因。四十年代晚期,傅斯年曾有一句名言:「與其入政府,不如組黨,與其組黨,不如辦報。」

在內地,現時組黨絕無可能,辦報擺脫不了中宣部的箝制。反觀在台灣和香港社會,傅斯年在半個世紀前的這句名言,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學者擠進官僚架構並不一定是好事,反而可以認真考慮在組黨與辦報中擇其一。

施明德在號召百萬紅衫軍上街後未能順勢組黨,實在可惜;呂秀蓮在卸下政府高職後創辦《玉山午報》,成功延續其政治生命。據報道,本港有團體有意組黨,也有風聞政界中人對辦報熱情未減。照此趨勢,那些有意學優而仕的知識分子,想必會在從政議政道路上多了兩大選項。

林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