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醫知健:慣性流產勿慌對症下藥可生B

本文重點
【本報訊】 生兒育女是不少夫婦的夢想,惟女方連續多次小產,變成長期噩夢,一些孕婦更因而自責。女性連續三次或以上小產,便屬慣性流產,每百名孕婦有一人屬此情況。半數慣性流產個案可找出成因,如子宮結構異常、染色體問題或血栓傾向等,均可透過治療克服,之後仍可誕下健康可愛的寶寶。

婦產科專科醫生徐行悅指出,一般情況下婦女每次懷孕均有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機會小產,多數發生於懷孕首十二周。卵子質素隨年齡退化,三十歲時的小產機會約為兩成,到四十二歲則急升至五成。若孕婦本身有糖尿病、血壓高等慢性病而未能妥善控制,或子宮結構異常,亦會增加風險。若小產後未能排出殘留胎組織,需接受藥物或手術治療,即俗稱的挖宮或吸宮,兩至三個月後可再嘗試懷孕。

部分可手術矯正

每一百名孕婦便有一人有慣性流產的情況。徐指,不少女士誤以為是體質問題及「無得醫」,因而內疚自責,每次懷孕都深感恐懼,但其實半數個案可找出成因。她說,一至三成個案是因子宮有先天或後天異常,例如子宮天生「有隔」或後天長出肌瘤,狹窄的子宮阻礙胚胎着床或成長,都可透過手術矯正。

若因宮頸鬆弛令胎兒容易「掉出」,可嘗試縫合宮頸,至生產時拆線;一成半個案與先天原因或免疫系統毛病導致的血栓傾向有關,例如「抗磷脂綜合症」,可由醫生處方阿士匹靈及打薄血針,將成功生育機會由一成增至七成。即使找不到特別成因,繼續懷孕仍有七成半成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