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短打長擊:沒記憶就沒歷史

汶川大地震──豆腐渣工程一直成為矛頭。藝術家艾未未和志願者一直在行動,打撈出受害學生的姓名、班級、學號與家庭聯繫方式。有論者指出,他們的努力,代表着災難記憶中對個體價值的尊重。惟有承認死者之價值,才有生者之尊嚴。

作者感嘆,我們沒有國難日,是因為我們總善於遺忘。事實多的是:唐山大地震過去三十多年了,「百萬唐山人雖然同有一個祭日,卻沒有一個祭奠的地方」,唐山人對二十四萬逝者的祭奠,一直是遍布市區路口的一堆堆紙灰;又如導演陸川在打撈南京大屠殺歷史檔案時發現,中國人對大屠殺的記載幾乎沒有,他只能從日本人的記憶中去追尋。

個體的苦難價值常被忽略。柏楊嘗言:暴君暴官們更是害怕人民永遠記得他們製造出來的苦難,總是告誡說:「算了!算了!」以及「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甚麼用?」筆者深覺,就是這種心態,使我們不曾真正的對過去進行反思!能夠從苦難中回憶,對歷史才有深情,才可有一種警惕,才是一種無法推卸的責任!

論者不忘提醒,同樣是戰爭受難者,每年四月二十五日,以色列全國都會拉響警笛,上至國家總統,下至販夫走卒,都要起身肅立,憑弔在二戰喪生的六百萬猶太人。而在大屠殺紀念日這天,最莊重最特別的就是「誦名」儀式:幸存者、死難者家屬和志願者輪流上台,唸誦受難者名字。

我們不要高貴的謊言,我們也不應怕真實的死難數字。正如有識者所說,我們需要一場真正的反思,反思力是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探查民族國家是否真正強大的重要標尺。我們需要一座銘刻着每個受害者姓名的紀念碑,我們需要一個長期跟蹤、定時尋訪的幸存者檔案館。文首筆者所說的藝術家艾未未和志願者,他們的努力,值得敬佩。

洪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