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常見的都市病,而且是全港的第3號殺手,絕對不容忽視。可是年輕人往往認為這是中年人的疾病,甚少主動檢查,醫生建議18歲以上人士應定期檢查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趁年輕保護心臟健康,減少出現「心事」的機會。

心臟健康不容忽視,必須提高危機意識,及早檢查。

心臟病患者會有心絞痛、頭暈等徵狀。

炸雞、薯條等會引致三高的食品,應避免進食。

每星期做運動,可強化心肺功能。

冠心病最普遍 漸趨年輕化

心臟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就像一個泵,不斷將血液由肺部開始泵到全身的器官和組織,每分鐘大約泵血60至70次,形成血液循環系統。透過血液的輸送,將氧氣及營養送到每個細胞,以維持細胞的運作。一旦心臟的機能出現問題,便是患有心臟病。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陳鑑添指出,心臟病有很多不同類別的病症,包括遺傳性的缺失,例如心漏病、風濕性心瓣、先天心肌肥大等,或因感冒、細菌感染、飲酒等而引致心肌功能受損,此外,患有肺部疾病,如哮喘、慢性肺氣管炎等,也會令肺部壓力增加,令心臟泵血也會有困難,引致心臟疾病,但最普遍亦最嚴重的心臟病,是冠心病(冠狀動脈性心臟病),佔全港心臟病比例的7成,亦是2013年的第3號殺手,奪去超過5,800人的性命。陳院長亦表示,冠心病有年輕化趨勢,根據2013年的公立醫院普查,35歲以下的患者在過去10年增加了2至3成。

動脈硬化 血流受阻

當心臟泵血時,血液會透過冠狀動脈傳送出去,動脈的直徑只有約3至4毫米,是很幼細及狹窄的管道,容易閉塞,而隨着年紀增長,加上膽固醇及脂肪的積聚,形成類似濃粥的黏液,稱為粥樣斑塊,積聚在血管內壁,管壁變得腫厚,失去彈性而硬化,亦會逐漸變窄,令血液輸送受阻,以致影響腦部、心臟及身體其他部分的正常血液供應,形成冠心病。

冠心病亦分慢性和急性兩大類,慢性冠心病是由於心血管局部栓塞和收窄,令心臟因長期不夠血液及氧氣供應,初期無徵狀,後期則容易於做運動或情緒激動時,因心臟不夠力供血而引發心絞痛,一般稍為休息後會無事,但若遇到同樣情況會容易復發。至於急性冠心病,是由於粥樣斑塊處於不穩定狀態所引致。「粥樣斑塊好像半熟的荷包蛋,容易破裂,一旦出現裂紋,血小板及紅血球會迅速積聚,進行修補,形成血栓,導致全條血管栓塞,心臟肌肉突然無血,引致急性劇痛、嘔吐、出汗,甚至血壓過低而昏迷、心跳不規則等,最嚴重會猝死。」陳院長解釋。

定期檢查 評估危險因素

在治療方面,患者可進行「球囊冠狀動脈成形術」,俗稱「通波仔」,將血管直徑擴大,改善血流。另外亦有搭橋手術,大大增加存活率。若不適合做手術,可以服用特效藥或打針,溶解血栓。值得一提的是,冠心病是無法根治的疾病,必須透過調節生活和飲食習慣來控制病情。「患者需檢視自己的危險因素,有些患病成因是不可改變的,包括基因、遺傳、年紀增長等,但另一方面,環境及生活方面的因素也有很大的影響,如吸煙、少做運動、三高的飲食習慣、作息不定時等,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所以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對預防和控制冠心病非常重要。」

他建議,任何18歲以上的成年人,都應該定期檢查血壓、血糖及BMI,若一切都正常,應該繼續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每2至3年再檢查一次,40歲以上則應每年一次,評估自己的危險因素。「很多人認為自己仍年輕,又沒有徵狀,便覺得不需檢查,但這是錯誤的觀念。早期的心臟病往往沒有明顯病徵,一旦出現痛症、心悸、頭暈等徵狀,可能情況已經很嚴重,提早檢查和治療,療效會更好,亦可大大增加存活率。」

世界心臟日 宣揚護心訊息

今年「世界心臟日」的主題為「人人強心 處處護心」,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將於跑馬地馬會場地舉行心臟健康嘉年華、環球健步行及繪畫比賽,並舉辦一連串的健康講座,加強大眾對心臟健康的關注和認識。

日期︰11月15日(星期日)

地點:跑馬地馬場

時間︰2:00pm-6:00pm

查詢︰2899 2035

文︰Soman 

攝︰Homan、資料圖片 

鳴謝︰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陳鑑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