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科技發展,音樂載體模式已翻了幾個浪潮,原以為大眾都追求數碼化的音樂,意想不到,一眾樂迷卻反璞歸真,用耳朵召喚黑膠回朝。據調查公司數據顯示,2014年全美國黑膠唱片銷售量超過900萬張,今年第一季的銷售量更比同期增長逾50%。樂迷的行動,是黑膠不死的最佳證明。黑膠復興固然要歸功於樂迷的窮追不捨,但過去數十年對黑膠不離不棄,讓本地樂迷可以有個地方尋回舊時寶貝,香港要多謝一位黑膠「養父」─ 「鴨寮街黑膠王」阿Paul!

阿Paul手持的唱片是他最喜歡的樂團,左手是本地樂隊班霸Blue Jeans,右手則是英國樂團Hollies,大碟面世數十年依然百聽不厭。

黑膠碟有大有小,大為12吋,坑紋較多,每面可播放約30分鐘;而小的則為7吋,可播放10分鐘左右。

黑膠不一定是圓形!只要中間刻有旋轉聲紋,就可以播放音樂,本地也曾推出過星形唱片。

7月剛開業的SPORT B. POPPLAY概念店,特設專區出售不同類型的精選黑膠唱片,繼續Keep On Spinning!

李小龍經典神戲《龍爭虎鬥》,其電影原聲大碟一向是老外最愛,美國出版。$400

作為嬉皮士一分子,Paul最愛這張先驅大碟─Beatles《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歌詞宣揚嬉皮士愛簡單、環保等文化。$300

Beatles《Abbey Road》(左)和電影原聲碟《Saturday Night Fever》(右)屬於歷久不衰的經典碟,深受任何年紀的樂迷歡迎!
$300(左)、$100(右)

圖案碟始於60年代,別具收藏價值。Peter Frampton 《Frampton Comes Alive ! 》$100

在黑膠唱片全盛期,阿Paul一身Rock友打扮兼揸哈利電單車,好威風!

說起黑膠唱片,本地黑膠界有誰不認識阿Paul(歐德成)?這種音樂載體格式在香港流轉數十年仍然不滅,不少行內人都說多得阿Paul多年來一直拚死保護、收留一群「孤兒仔」。年輕一輩,大概未必知道黑膠過去的輝煌,細問箇中情況,阿Paul娓娓道來:「以前經濟不發達,電視、電影和黑膠唱片是當時社會上唯一的娛樂;60年代經濟起飛,當時人們每月平均收入約為$100,而每張碟已賣$10-$20,所以黑膠在當時來說屬於高消費物品。70年代則是黑膠全盛時期,唱盤好比現今電腦,是家家戶戶的必需品,當年譚詠麟一張碟賣逾30萬隻,平均每10人就擁有1隻,創下香港唱片業驚人紀錄!」

垃圾不如 唾棄廢膠

阿Paul說得眉飛色舞,但黑膠唱片的光輝只持續至80年代尾,他續說:「85年起,唱片公司漸漸減少在黑膠唱片上的投資,轉投新形式音樂硬件 ─ CD;原因是製作黑膠工序繁複,相反CD製作成本較低,且能大量生產。一般製作上萬隻黑膠需時1個月,CD則花2天便完成,因此吸引商家轉型。」自此,歌手們的新歌一律只出CD版,樂迷不得不跟隨潮流。「當年全城狂丟黑膠,垃圾車運走、砸碎無數唱機、唱片,垃圾房到處可見一堆堆黑膠,連執紙皮的阿婆都毫不在意,只將封套當爛紙皮回收,想起那段回憶,好痛心!」

為保黑膠 瞓街20年

曾在唱片公司工作的Paul,見證黑膠唱片發展蓬勃的黃金期,當年出入揸哈利、跟娛樂紅人稱兄道弟,好不威風!眼見黑膠頃刻被社會唾棄,一向秉承嬉皮士態度的Paul非常反對浪費,故出手接收被遺棄的「苦孤」,意外展開長達20年的瞓街生活。

阿Paul說:「當年很多人揸名車來放碟,我把拯救黑膠視為一個任務,收得幾多得幾多,最重要是保它們安全!不過始終地攤地方有限,政府人員又經常驅趕,只好把黑膠碟堆放在鐵車仔上,用打游擊的方法藏於不同的後巷,高峰時存放近40架車仔!這些年就是這樣瞓街、擺攤過日子,好多朋友勸我收手,但我相信知音人仍在,而且黑膠是我的情意結,我不為賺錢,只想有人珍惜它們,不想它們流落至堆填區。」二十年堅持得到甚麼?口碑、名銜、尊重不在話下,而樂迷的實際支持,更讓阿Paul由地攤升級至樓上舖,至今已「收留」逾30萬隻黑膠唱片,存放量比香港電台Library還要多!

期待是一種浪漫

令阿Paul如此執着,那麼黑膠究竟有何魔力?「黑膠唱片的聲音特別暖和真實,因為播放時唱針會與唱片摩擦,經過空氣震動而發出聲音,所以聽起來有現場演唱般的感覺!」喜歡黑膠,除了是對聲音有一份追求外,更是一種實踐慢活的方式,樂迷聆聽過程需要揀碟、取片、清潔、播放、翻面、收片,每一個「儀式」,細緻而講究,是一場實實在在的聽覺享受,Paul對此也深表認同:「聽黑膠唱片是一種生活方式,好像吃飯一樣,為甚麼你要花時間買食材、煮飯、擺餐具?而不模仿太空人吃營養丸便算?那是因為不過癮!」

對很多摒棄實體、選擇數碼或串流音樂的樂迷來說,他們追求的是方便快捷。但對黑膠樂迷而言,這些新方式會抹去聽音樂的情趣,Paul表示:「期待永遠是最浪漫。以前我們要等碟出,早年無MV睇,只可以一邊播碟,一邊看着歌詞、封面,幻想畫面,思考歌中的意義和訊息。現在大家一按掣便找到那首歌,自然少了點驚喜;我們尋舊碟,過程就好像尋寶一樣需時、費神,但一旦找到了便分外開心!」

黑色浪潮回歸

近年世界各地都有黑膠復興潮,英美的銷售量一度突破新高,創下10年來新紀錄;本地黑膠表現亦不遑多讓,兩岸經典歌手如鄧麗君、蔡琴、張國榮的舊黑膠已炒至上萬元一張,在CD銷量逐年衰退的當下,黑膠唱片反而逆勢增長,阿Paul謂年輕勢力不容忽視:「近年多了很多年輕人來搵碟,外國人、ABC都有,他們很多都說是成長期父母日播夜播,潛移默化而愛上。以前黑膠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怕弄機器所以大多聽錄音帶,但最近發現多了後生女上來,現在有一半收入來自年輕人,聽眾群比70、80年代還要闊!」

正如阿Paul所說,黑膠唱片不再是發燒友的專利,不少年輕人正逐漸加入行列,與黑膠有關的活動也愈來愈多。例如台灣誠品每年都會舉辦黑膠音樂節,這場「文藝復興運動」更於十月來襲香港,捲起本土潛藏的「黑」勢力;唱片店龍頭HMV已在旗下分店新設黑膠專區,逐漸擴大唱片、唱盤、配件發售種類,甚至計劃印製唱片;全新概念店SPORT B. POPPLAY,頭炮活動更以象徵黑膠的「Keep on Spinning!」為名……對於黑膠浪潮再度復興,守足30年的阿Paul可謂苦盡甘來:「希望大家鍾意黑膠是一世,好好珍惜,不輕言放手。黑膠來到我手只是一個中轉站,如果無人承繼它們,下一站便會是堆填區了……」

Paul's Profile

歐德成,人稱「鴨寮街黑膠王」和「黑膠碟養父」。生於越南小康之家,70年代因越戰來港,於唱片公司做學徒。83年辭職到鴨寮街擺地攤賣二手唱片,至90年唱片公司力谷CD一鋪清袋。二十年來在深水埗瞓街及擺賣維生,終在05年搬上樓上舖。曾獲得不少本港及海外報章、雜誌、電視台訪問,是香港黑膠界的代表人物。

二手黑膠唱片日

SPORT B. POPPLAY舉辦的二手黑膠市場,請來城中音樂發燒友,共同分享假日尋寶樂趣。

日期:8月29日、9月26日、10月24日(周六)

時間:2:00pm至8:00pm

地點:灣仔聖佛蘭士街4-6號聖佛蘭士大廈地下A舖

文:Mary K 攝:Kim(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