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終戰七十周年發表的「安倍談話」中,提及深切反省及歉意等字眼,有些內容雖形容得不具體,但本意並非避重就輕。

舉個例,「安倍談話」中有一段意譯是:「不會忘記有女性在戰爭的陰影下,名譽及尊嚴深深受到傷害。」日本以外的國家人民不禁會問,為何不直接觸及慰安婦這字眼,實情是日本人習慣含蓄的表達,官方用語尤甚。

整篇「安倍談話」沒出現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字眼,分別四次及一次形容為「過去的戰爭」及「那場戰爭」,內容提及到終戰七十年及戰後七十年,任何人都明白所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說到日本人表達含蓄,當中國或南韓發生重大傷亡事件時,在新聞片段中,不難看到中、韓死者家屬呼天搶地錘胸痛哭的場面。同樣是亞洲人,當日本發生重大傷亡事件例如地震或海嘯,在新聞片段中,只見死者家屬哭泣,絕少出現激動至跺足,需要親朋制止才能平復的場面。

若要質疑為甚麼「安倍談話」不明確說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慰安婦,是不是刻意迴避;同時也可質疑日本重大傷亡事件的死者家屬為何只懂流淚,不呼天搶地,情感是不是假的。

雖說「安倍談話」部分用字含蓄,但內容中特別點名提到「嘗盡戰爭痛苦的中國人們」,清晰道出國籍,給予中國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