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青春為主題的電影大受歡迎,好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小時代》等均票房理想。去年同樣獲得好評的《匆匆那年》,延續了這股熱潮,這部電影改編自內地作家九夜茴的小說,作者認為青春是上帝的禮物,對於80後常被負面詞語標籤,她不以為然,以文字對世界呼喊︰「80後也可以很可愛!」

近年青春文學大受歡迎,九夜茴覺得自己作品的特色是有很多真實的細節,讓描寫更顯細膩。

電影《匆匆那年》於去年上映,由當紅演員彭于晏和倪妮擔綱,演繹苦澀的青春愛情,在內地的票房接近六億。

《匆匆那年》可算是九夜茴的代表作,初版的銷量已經達二百萬本。

《花開半夏》是九夜茴根據真實事件來撰寫,訴說兩個孤兒少年犯的姊弟戀情,並描寫了法律與社會的灰色地帶。

九夜茴認為現今年輕人在新的生活模式下成長,同時被灌輸上一代的傳統價值觀,有很多的矛盾和掙扎。

在今屆書展的名作家講座中,九夜茴分享了年輕人如何在現今大時代孤獨地追尋夢想與愛情。

青春,給人的感覺就是叛逆輕狂,而生於一孩政策下的內地80後,更往往令人覺得是嬌生慣養,常被標籤「小皇帝」、「小公主」,可是80後作家九夜茴卻對這些標籤感到不服氣,決定用文字描寫她眼中的80後,讓人從不同的角度認識這世代的年輕人。她表示:「以前的年代,不會有60後、70後等標籤,可是來到這一代,80後就被形容為任性、自私、驕縱,其實年輕人也有他們的另一面。」九夜茴續指,很多80後在成長期間沒有兄弟姊妹傾訴心事,很多事情都無法與人商量,只好靠自己去摸索,並且要更堅強地面對不同的處境,所以並非眾人眼中那麼脆弱。「08年汶川大地震,那時的80後只是20多歲,還未到社會謀事,可是很多人都加入了志願組織幫忙送物資等等,開始感覺到自己正從孩童轉變為社會的一分子。」這次重大事件,讓她看到80後對社會的承擔。

與作品一起成長

撰寫青春文學,主題總離不開愛情,但九夜茴的作品並非庸俗的愛情小說,更多是關於成長,並與社會變遷有所呼應,像《匆匆那年》,是訴說龐大的一代人在愛情和工作上的掙扎和奮鬥,並融入建國五十年大慶、北京申奧成功等社會大事,具有時代感;《花開半夏》是兩個少年犯的愛情故事,探討社會的光明與黑暗;而《曾少年》則是關於少年轉變為成年人之間的變化。對九夜茴來說,每一次創作也是她和作品一起成長的經歷。她透露:「14歲開始看愛情小說,創作的過程中,我對愛情的看法也不斷在改變。以前會以為喜歡一個人就是一輩子,是唯一也是永遠,就好像水晶座一樣那麼通透,但後來才發覺那其實是像玻璃那麼普通、不完美,可是它依然擁有獨特的光芒和力量。」

當編劇的喜與憂

九夜茴的作品一個接一個被改編為影視作品,而她自己也是《匆匆那年》電影版編劇之一。由作家到編劇,她認為是很不一樣的經歷。她認為:「寫作的感覺就像是上帝,由我一人去主宰所有角色的命運,如果沒有靈感就先放下不寫,感覺比較輕鬆,但是電影則要面對以千萬計的觀眾,所以會有一份使命感,也很感恩能參與其中。」九夜茴笑說,由於編劇是集體創作,過程就像要與別人對決,因為各人都有自己的堅持,大家都想說服對方,當然最後也要學習妥協。過程中,九夜茴也明白到自己的作品原來有很多邏輯性的問題未處理,所以日後創作時會先把所有「問號」變成「句號」,令故事更紮實。會如此謙卑檢視自己的作品,再力求進步,相信是九夜茴近年走紅的原因之一。

九夜茴Profile

原名王曉迪,2005年憑着小說《花開半夏》(別名:《弟弟再愛我一次》)一舉成名,隨後出版《初戀愛》、《匆匆那年》等作品,成為當代青春文學作家之一,多部作品更被改編為電影及電視劇。

文︰Soman 攝︰Fanny(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