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改編自宮部美幸同名小說的電影《所羅門的偽證:前篇.開庭》,我繼續購票入場欣賞緊接上映的《後篇.終審》。

看罷《前篇.開庭》,有興趣看原作小說,買了套中文譯版,篇幅嚇人,全套分成上、中、下三部,每部再分成厚厚的兩冊。

回說電影版《後篇》,論趣味明顯比《前篇》遜色;《後篇》的戲肉自然是破天荒地由學生在校內開庭審訊,可惜過程比想像中平淡。最終揭開的真相稱不上震撼,兩個主角搶着將責任孭上身謝罪,只覺得婆媽。

打個比喻,一對男女交往,失心瘋的女方不斷向男朋友提出無理要求,更肆意以語言刺傷男朋友,揚言只要有一次不聽她的話就自殺;最後男朋友受夠,間接導致蠻不講理的女朋友自殺,男朋友高呼自己是殺死女朋友的兇手,試問誰有共鳴?

電影《所羅門的偽證》前、後篇除了反映欺凌、偽善這些問題,還帶出親子關係的重要性。父親正義,女兒自然也正義;養父母善良,養子也善良;母親過度神經質,女兒也正常不到哪裏去。

電影中有些支線頗突兀,例如新人女教師森內被鄰居偷信及襲擊,感覺跟主線的審訊關係不大;相信改編電影時為遷就有限篇幅,將原作內容大幅刪減所致。

看罷電影,我繼續追看超長篇的原作小說,比較兩者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