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讀者看到一篇文章出街前(主要講報紙,網上版情況不算最差。)都經作者、編輯與校對之間的明爭暗鬥!說得誇張一點,那就如武俠小說般的過招。

此話何解?每一位寫作人都有自家的學習及成長背景,也有自己參考的書籍資料,落筆時就必定有其偏向性。或應該說為偏好性吧!於是有些用詞及引經據典,就有所不同。好像我一向慣常用「通通」,編輯就必定改為「統統」;我喜歡用「唯一」,有些編輯則愛用「惟一」之類。有時編輯改了,作者也就算了。早前,我引述一本八十年代出版之書籍,當中引述的《山海經》內容,編輯們急急來電,表示跟在網上找到的《山海經》版本有所不同,希望要修改,差點把我氣壞!要知道,中國古文中出現二、三十個版本已是經常的事,若編輯要有一套「正規」,那就要定下根據甚麼版本為古文基本,而不是上網看看網上如何說,真是氣壞人。

舉個最簡單例子,明代版李白的唐詩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是現代最常用的版本。但再古老些的宋代版.卻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不少日本版依舊用此版本。又或人人都寫:「以史為鑑」,當然是錯;原裝是唐太宗自己說的:「以史為鏡」!他人生有三面鏡,這是其中一面。

之後編輯說,網上版的標點不同,有些應為句號!點呀!古文冇標點o架!都係後人加o架!同我講用逗號係錯,真係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