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對兩套電影很期待,一套關於拐賣兒童,另一套講有心校長如何一人照顧五個小孩。兩齣戲也跟小孩子有關,所以興趣特別大,可是兩齣戲我心底裏也有點怯,因為知道入場一定會哭崩。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眼淺,如果入場看我要準備一箱紙巾喇─看到有關拐賣兒童的電影,哇!一定自動代入角色,如果是我怎麼辦?若然兒子不見了,我必定人也做不成喇!一個校長照顧五個小孩?完全理解,作為媽媽照顧一個小孩都已經夠辛苦了,還要乘五?清楚明白!共鳴都湧出來了。

雖然明知道會流淚,但相信還是會去支持的,可是當電影上映以後,就發現傳媒的報道出現「抗淚手冊」等的標題,百多分鐘的電影中,報道從頭到尾指出哪些位置會催淚、哪個場景會令你熱淚盈眶,連時分秒也列得清清楚楚。

怎麼喇?一方面是完完全全的劇透,劇情巨細無遺,另一方面,喂,入場看電影,不是都想讓電影去帶動觀眾的情緒、讓受眾感動嗎?幹嗎要預先知道哪個位置會哭,然後做足準備,戴晒頭盔,去抵抗不讓自己流淚、不准自己情緒抒發?如果是抱着這樣的心情入場的話,不如別去看喇!又若然那麼害怕在公眾場合人前流馬尿,那不如留待電影出碟時才在家慢慢看,到時即使你嚎啕大哭也沒人看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