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開始,不論是平日還是假日,上水都會出現人頭湧湧的情況,鐵路站附近更有大量「篋神」出沒,奶粉和尿片堆積如山更是常見的風景,身處人群中,不禁令人懷念以前的上水……想找回昔日的上水和安靜的生活,大家不妨遠離市區,前往華山村一個名為「土丘」的地方,透過不同體驗,重新認識生活和土地。

參加者可以使用土丘成員自製的工具「耳屎挖」和「棟超」進行陶泥挖掘。

洗土後再經過一星期的陳土和煉土,泥土便會成為適合製作陶瓷的陶泥,參加者可以嘗試手捏造型。

陶瓷藝術家阿沈透過她在新界東北多個地方挖泥製作陶器的經歷,訴說社區背後的故事。

土丘自製陶器,當中包括以馬寶寶社區農場取得的泥土製成的作品。

土丘成員在附近回收廢棄木材和物件,經過翻新和加工後製成各種園區設備。

目前土丘正在搭建柴窰,完成後參加者便可以利用柴窰製作器皿。

在工作枱旁邊,不時會傳來烹調食物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麵包師傅Herman會於活動中教授參加者如何透過自己雙手,施展魔法,將麵粉變成麵包。

土丘成員會從附近的農場,採摘新鮮的蔬菜瓜果,以原始烹調方法製作食物。

阿沈帶領參加者進入土丘的荒田,示範挖泥的動作和技巧,大家都十分專心地聆聽。

土丘,意思是把泥土堆在一起形成的小丘,這個樂園由一班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人共同運作,當中包括農夫、攝影師、陶瓷藝術家、木偶藝術家、麵包師傅和義工等,負責人高先生說:「這裏不是餐廳,不是陶瓷教室,也不是農莊,只是一個實踐生活的空間。」的確,土丘雖然位處郊區,卻和馬寶寶等社區農場不同,並不是讓參加者落田耕種,而是希望參加者透過搓陶泥、做麵包、製作木偶和耕作等多種各式各樣的體驗,學習大自然的法則及規律。

以陶土班為例,土丘的陶土體驗活動與市面上的陶瓷製作班不同,一般陶瓷製作班會使用現成陶泥,參加者只須依照導師教授的技巧,利用陶泥製作陶瓷便可,課堂後可獲得一件陶瓷製成品,但是土丘陶土班的參加者卻需要由挖泥開始,一手一腳完成整件陶藝作品。

泥土說故事

陶藝涉及多個工序,不可能在一天內完成,因此陶土班的參加者需要連續兩個周末前往土丘,分別進行多個不同的工序。在活動開始前,陶瓷藝術家阿沈會解釋不同泥土的特性和整個活動的意義,同時亦會透過她在新界東北多個地方挖泥製作陶器的經歷,訴說這個社區背後的故事。「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泥土的特性也不同,每一件親手製作的陶土也盛載了當地的故事。」解釋過後,阿沈便會帶領參加者進入土丘的荒田,示範挖泥的動作和技巧,同時解釋處於不同深度的泥土的分別。她表示較深的泥土水分較多,比較適合製作陶土,因此參加者需要合力在深坑中,挖掘足夠所有參加者使用的泥土分量,然後,參加者便要進行洗土的工序,這個步驟需要一定的耐性,大家會利用各種工具把泥土內的石頭、雜質和垃圾過濾,再把泥土磨成粉末。阿沈補充:「其實泥土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每種泥土都有不同的用途。土丘門前的荒田從前是居民用作傾倒垃圾和燒垃圾的地方,因此泥土的雜質較多。破壞容易,但要令污染了的土地回復正常卻十分困難,我們希望參加者透過陶土班可以了解到從前的人是如何對待土地。」

製作個性陶器

泥土清洗過後需要再經過一星期的陳土和煉土,之後才變作陶泥,參加者可以嘗試手捏造型,阿沈說:「每一件陶瓷製成品均能反映作者的性格,一般來說,性格溫柔的人作品比較圓滑;性格較粗心大意的人則有可能在陶泥中殘留少量雜質,令成品出現一些與別不同的花紋,十分有趣。」目前土丘正在搭建柴窰,完成後便能在柴窰內製作器皿,「燒柴時會產生釉,釉滴在陶器上更會成為獨一無二的天然圖案。」

除了陶土班,土丘亦會不定期舉辦麵包製作班和木偶製作班等體驗活動,更會舉行義工日,參加者可以一同開墾田地、執拾棄木、劈柴等,共同發揮這個空間的可能性。高先生表示:「其實泥土可以做器皿,也可以用來種植植物,利用收成更可以製作食物。用自己做的陶器盛載食物,整個過程是一個循環,因此在提取之餘,亦要付出,永遠只取夠用的資源,減少對土地的傷害。」

土丘

地址:上水華山村七號

查詢:9321 4554(不定期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