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無法可修飾的一對手」,道盡每位媽媽照顧兒女的辛勞和偉大。不過偉大歸偉大,長時間抱BB其實有機會引致俗稱「媽媽手」的腱鞘炎,嚴重的時候,連小小手部動作也會引起疼痛。因此,媽媽照顧寶貝時亦要小心留意抱B手勢,並定時做一些紓緩動作或穴位按摩,視自己雙手和寶寶一樣,身嬌肉貴。

抱B時沒有注意正確手勢,容易拉傷拇指肌肉,引致俗稱「媽媽手」的腱鞘炎。

Do
避免拇指的小肌肉長期受壓,抱BB時可改為貼身抱,用二頭肌發力。

Don t
新手媽媽容易錯誤地屈曲手腕抱着BB的頭,應改為伸直手掌承托頭部。

紓緩動作 So Easy
右掌心向內,左手用力向內按壓右手掌,壓至右手前臂外側有拉扯感覺,保持20秒,左右手交替各做3至5次。

右掌心向外,左手捉着右手手指向內壓,壓至右手前臂內側有拉扯感覺,保持20秒,左右手交替各做3至5次。

用橡筋打8字套住5隻手指。手指並列然後用力張開,保持10秒後放鬆,重複進行3至5次。(用較粗的橡筋進行動作,效果較好。)

用橡筋打8字套住5隻手指。4指並列,拇指貼近掌心。然後4指不動,拇指用力向下拉,保持10秒後放鬆,重複進行3至5次。

穴位按摩
合谷穴,位於虎口位對上的地方。

魚際穴,位於拇指外側左下方。

陽陵泉穴,位於膝部外側下方,約半個手掌位置。

註冊物理治療師虞佩華

動作不當 易引致發炎

「媽媽手」,聽起來雖帶點溫馨,但其實是一種發炎痛症,患者往往苦不堪言。註冊物理治療師虞佩華指出,媽媽手其實是拇指腱鞘炎,又稱為「狄魁文氏症」。這是指手腕處包圍着外展拇指長肌及伸拇指短肌的腱鞘發炎,對肌腱造成壓力,每當活動拇指的時候,肌腱難以在發炎收窄的腱鞘內滑動,引致疼痛及活動困難。成因往往是由於照顧初生嬰兒的新手爸媽,經常長時間使用手部虎口位承托BB腋下或頭部,因而拉傷了拇指肌肉而引致肌腱發炎,這就是「媽媽手」或「爸爸手」的由來。虞佩華表示,孕婦於生產後賀爾蒙變化較大,關節容易變得鬆弛,若產後照顧嬰兒時用力不當,更容易患上媽媽手。

急性發炎 不動也會痛

急性媽媽手初期患者,其拇指用力時會感疼痛、出現輕微紅腫,但不少人會以為只是一般肌肉痠痛,便輕視處理。當問題惡化時,拇指外側的疼痛會加劇,一些簡單的拇指動作也會引起痛楚,嚴重時拇指甚至在不動的情況下也會感覺疼痛。如長時間疏忽處理,便有機會發展成肌腱和軟組織的黏連,嚴重影響拇指活動。虞佩華指萬一真的出現黏連,甚至要接受手術治療。因此,若各位爸爸媽媽一旦發現自己有初期腱鞘發炎的迹象,便應盡快求醫並遵從醫生意見,轉介至物理治療師那邊進行治療。虞佩華表示,患者需要讓手部多休息,但媽媽很多時候都是「B不離身」,因此最好每半小時至1小時便停下來,做一些伸展紓緩的動作。不過她最後提醒大家,紓緩動作在炎症嚴重時不宜進行,應接受物理治療待炎症緩解後才開始做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