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香港的夜空還未有嚴重光污染,我經常看見月亮和星星,總是奇怪月亮永遠跟住我走,無論我走到哪兒,月亮也亦步亦趨─當然,月亮沒有腳步─跟所有童年不解之謎一樣,我沒有問大人,反正有日知道月亮跟我走是我的主觀感受,童年就這樣過去。

月亮總是跟時間掛鈎,張愛玲的小說愛以描寫月亮開始,然後以月色依舊,人面全非終結,人是回不去的了。

蘇東坡掛念弟弟時寫「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月亮。如果換作「但願人長久,千里共紅日」,意思沒有改變,只是意境相距甚遠。

月亮柔和神秘,微妙牽引人類情緒,我們總想花好月圓、生活靜好,既然月有陰晴圓缺,我們更應珍惜花開月圓的當下,跟喜歡的人吃餐飯,閒聊幾句,不用相隔千里,只願共享美景。

童年過中秋是大事,由迎月開始玩燈籠,賞月夜可吃豐富晚餐和玩燈籠,只要燈籠仔沒有全部燒掉,到追月夜仍可玩燈籠的。

西方同樣有許多月亮傳說,例如貝多芬散步聽到琴聲,見失明少女想彈好鋼琴,走去教她,看見月光灑進室內,即興作首《月光曲》,流傳至今。不過,以傳記描寫的貝多芬性格來說,傳聞想是虛構的,但無損月亮帶給人的美麗聯想。

中秋佳節,祝各位節日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