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生活,代表了自由、開放、慢條斯理兼安靜專注……是不少港人趨之若鶩的理想生活。偏偏,有一群來自奧地利及歐洲各地的藝術家,誓要前來中國遊歷,體驗生活文化,走遍大城市北京、深圳、重慶、寧波以至窮鄉僻壤的村莊裏頭,把他們對中國的各式觀察、想法及情感化為《擺脫過去:中國創作的奧地利藝術五年展》展覽,透過繪畫、攝影、裝置藝術表達他們的異國見聞。

《I love China, China loves me》
策展人及藝術家Lukas Birk以招財貓Crossover中國國歌,充滿諷刺味道之作。

《The embassy of the arts》
Lukas以零散的電子屏幕放映旅行時的影像,加上旁邊的旅行箱及搬運工具,呈現他走過中國的歷史及故事。

《Aquarelle》
Anton Petz描畫中國的兒童,呈現新生代的生活態度。

《Lade》
藝術家Gerlind Zeilner以紙板雕塑方式呈現他眼中的中國。

《San Lun Che》
Rainer Prohaska以自家材料及物件,製成了北京常見的三輪車。

Anna Hofbauer在中國深受古代的生活陶器所啟發,以黏土創作。

從事藝術創作的,最怕沒有靈感,然而在這次展覽中創作的27位藝術家,不愁靈感枯乾。如展覽策展人、來自奧地利布雷根茨的Lukas Birk,便從中國大城市以至街頭巷尾的民間生活,獲得不少驚喜刺激。「即使在大城市如北京生活,你還是會看到讓人驚訝的事情。以城市風景為例,因經濟急速發展及強拆等,你可看到新式高樓大廈旁竟是一片空地,甚至爛地;在雜物四散的街頭巷尾,卻會遇上非常友善而好奇的人們跟你聊天……」Lukas說。

旅遊經歷 化為創作點子

在港人眼中這些難以適應的生活環境,Lukas選擇以浪漫的角度看待,化為作品《China DiarYspora》,把處處異地風光以日記、詩詞與即影即有寶麗萊記錄下來,拼貼出另一番回憶。而歐洲藝術家Anton Petz就通過描畫中國的兒童成就作品《Aquarelle》,顏色繽紛,配以「with out me」和「First step first」等短句,呈現中國新生代的生活態度。另一位藝術家Anna Hofbauer因深受中國博物館內古代的生活陶器展品所感染,以黏土創作出《Trümmer》。「我很喜歡觀賞漢朝以至更早期的陶藝器具,其造型原始,紋飾簡單卻充滿生活感,深深地打動了我。」每位藝術家在中國遊歷的經驗也許不同,卻總能化為創作點子,讓我們從外國人眼中觀看這片黃土。

《擺脫過去:中國創作的奧地利藝術五年展》

日期:即日至8月24日

時間:9:30am-6:00pm(星期一至星期六)、1:00pm-6:00pm(星期日)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1樓

費用:免費

查詢:2241 5500

網址:www.hkumag.hku.hk/mc/about_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