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要抱!餵食時,要抱!洗澡了,要抱!睡覺,又要抱……一天到晚,媽媽抱孩子的次數多不勝數,時間可長可短,即使多疲倦,作為廿四孝媽媽都不忍心撒手不管,結果一天到晚抱着寶寶,換來的就是對身體的損耗……骨科專科醫生王嘉暉指出,當抱孩子的姿勢不正確,而出現反覆性勞損或拉傷,俗稱「媽媽手」的症狀便會出現。想避免出現媽媽手,需要學習正確抱B姿勢,而且更要不時做伸展運動,以減輕對手腕的壓力。

母親每天抱B的次數多不勝數,假如用錯姿勢,便有機會造成「媽媽手」。

測試示範
透過Finkelstein Test,醫生可以確定患者疼痛的位置,以斷定是否患上媽媽手。

正確姿勢
媽媽需要學習正確的抱孩子姿勢,適當利用手臂承托孩子頭部,並用另一隻手輕托手臂。

除了運動及正確姿勢之外,想預防或減輕媽媽手病情,或需佩戴具支架支撐拇指的護腕。

伸展運動
先將手腕向上,掌心向外,另一隻手輕力向後壓。

待20秒再向下,待20秒,然後轉另一隻手。每天有空時便進行這套伸展運動,可以提高手腕的柔韌度,減低受傷機會。

骨科專科醫生王嘉暉

姚嘉妮曾學過正確抱B方法,照顧兩名子女當然冇問題。

其實「媽媽手」的中文名稱為「狄奎凡氏症」,醫學名稱是「狹窄性腱鞘炎」,由於一般較常見於需要照顧嬰兒的中年主婦,故有此稱號,不過爸爸若抱B姿勢不正確,一樣有機會患上。王醫生表示:「由於中年主婦既要做家務,例如扭毛巾、洗衣服等,又要照顧嬰兒,拇指及手腕用力不當、重複使用,或是抱嬰兒時手腕姿勢不當,都會引致手腕發炎疼痛。」特別是寶寶剛出生至半歲左右時,由於需要注意頭及頸部的承托,媽媽為免弄傷寶寶,經常使用不當的姿勢,例如屈曲手指公或手腕,令問題加劇;再者,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所需要的手腕力量更大,亦會加重媽媽的負擔,重複性的使用腕力,更容易出現勞損。

重複不當使用手腕

患上「媽媽手」的人,通常手腕近拇指底部的位置會持續疼痛,當拇指向下屈曲或反手用力時更甚,王醫生說:「情況嚴重的患者,痛楚更會伸延至前臂及上肢,令提取物件時乏力,甚或會影響日常起居生活,包括扭毛巾或開門鎖也會感受到痛楚。」醫生會先為患者作出檢查,以確定是否患上「媽媽手」,檢查時會按壓撓骨於手腕凸起的地方,以作測試(Finkelstein Test),當患者將拇指屈曲,然後手腕向尾指方向擺動,便可測試痛楚有沒有加劇。假如真的確診患上痛症,醫生會處方口服消炎止痛藥,配合適當的物理治療,包括冷熱敷、超聲波、電療及按摩等;亦有小部分患者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而康復後,患者需要避免再重複過度使用拇指。

伸展運動紓緩筋腱

知道為人母親者,一聽到孩子哭,便會甚麼痛楚也拋諸腦後,抱B大過天,但王醫生提醒,應學習以正確的方法抱小孩,包括身體不同部分的姿勢,才可以長遠的繼續照顧孩子。各位偉大的媽媽,謹記在抱孩子之後,給予自己充分休息,以及日常多做伸展運動,以讓手部的筋腱得到充分的紓緩,盡量減低受傷的機會啊!

有星有Say:丈夫幫忙 減輕負擔

已升呢做母親的姚嘉妮(嘉嘉),幾年來照顧兩名子女,練得一身好肌肉,她坦言做母親的,當子女要抱,就算身體不適、很疲累也得抱起他們,最重要是他們快樂。幸而,不喜歡用孭帶的嘉嘉,並沒有因為長時間抱孩子而得到「媽媽手」,她說:「因為我有學過正確抱孩子的方法,例如盡量少扭動手腕,不會把身體前傾來抱起他們,而是蹲下來再慢慢抱起。加上有丈夫幫忙,也可減少抱他們的次數。丈夫偶爾亦會替我按摩,有助放鬆肌肉。」大女已經5歲的嘉嘉表示,眼見女兒漸漸長大,抱大女的工作會交由丈夫負責,而且現時有使用附Hip Seat的孭帶照顧細仔,可以減少雙手抱孩子的時間,自然減少患上媽媽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