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要欣賞不同的藝術作品及文化遺產,除了親身到當地,就只有到指定的博物館參觀一途;但現在大家只要透過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網頁,便可足不出戶欣賞各地名畫和名勝,堪稱瞬間看博物館。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總監Amit Sood表示:「希望線上平台可打破地域的限制,令全世界的用家都可以受惠,欣賞到不同類型的文化內容,並將文化傳揚開去。」

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總監Amit Sood

早前開放吳哥窟的世界奇觀專頁,古廟的街景及內部圖片就是利用Google Trekker拍攝。

Cultural Institute分為藝術計劃(Art Project)、歷史性的時刻 (Historical Moments)及世界奇觀(World Wonders)三部分,涵蓋不同的文化內容。

藝術計劃現收藏來自全球250多個文化機構、超過6,000名藝術家的作品,內容豐富。

超高像素(Gigapixel)需要為同一幅作品拍攝近千幅不同位置的相片,再把每幅小圖透過軟件合併,故極為細緻。

吳哥窟的世界奇觀專頁除了提供景點的街景之外,亦提供不同時期的吳哥窟影片和相片。

用家亦可以自製網上藝廊,方便瀏覽自己喜歡的作品,亦可與其他用家分享。

用家可選擇指定作品進行比較,功能方便。

香港方面,Cultural Institute亦與香港文化博物館和香港藝術館合作。

拍攝藝術計劃內的作品,需要使用專業攝影器材,並要設定適當的燈光,難度極高。

透過手推車,可以拍攝博物館的內部景物。

車上備有鏡頭組件,可以拍攝多角度相片。

網羅三大內容

Google眾多服務當中,Cultural Institute可算是較新鮮的一項。這個於2011年推出的網頁,透過數碼方式保存,於網頁展示不同類型的文化內容,當中包括藝術計劃(Art Project)、歷史性的時刻 (Historical Moments)及世界奇觀(World Wonders)三部分。Amit表示:「就以藝術計劃為例,我們會與不同的博物館及藝術家合作,除了拍攝博物館的內部外,更會透過Gigapixel超高像素技術,將油畫、雕刻、陶器等作品在網上忠實重現。而世界奇觀就會將歷史悠久的建築物、景點收錄,如早前進行拍攝的吳哥窟(Angkor Wat)、泰姬陵(Taj Mahal)等。」

與博物館合作

Amit坦承發展Cultural Institute初時,難度甚高:「因為Google屬一間科技公司,但卻進行文化工作,其他機構難免產生疑慮。而一般博物館亦較看注入場人次,未能即時領會網絡可以為博物館帶來的好處;因此在協調過程中,除要了解及尊重博物館和夥伴,甚至政府機構的立場外,亦要令他們了解網絡可以是傳播文化的理想渠道,並可將博物館與各地的觀眾連繫一起。」經過多年努力, Cultural Institute至今已有460個合作夥伴,除了不同範疇的博物館,他們亦希望與不同的藝術保育團體合作,令內容更多元化。

超高像素拍攝

為了收錄不同的文化內容,Cultural Institute亦會採用不同的Google技術和工具,如Picasa、Street View、YouTube、Hangouts等等,不過最令用家深刻的一定要數Gigapixel超高像素技術,因為作品可以於網上任意流暢縮放,更連作品的質素亦可呈現,Amit指出當中的奧妙之處:「其實我們採用的都是一般的拍攝器材,但最重要是拍攝大量相片之後,要使用專門軟件上載至網上並將相片極快地處理;而且要容許用家無需安裝外加插件和軟件下,於網頁流暢、快速地放大、縮細圖片。」為了拍攝出高質素的效果,Cultural Institute樂於花上長時間:「拍攝作品的時間要視乎作品的大小,就以Marc Chagall的Ceiling of Paris Opera為例,因為作品面積達220平方米,離地18米,團隊足足花了兩日時間拍攝。不過為求用家可以欣賞一眾高質作品,即使耗費時間亦在所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