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浦紫苑的《編舟記》是寫給字典的情書,那麼,石橋毅史的《書店不死》,就是寫給獨立書店的情書。

裏面最感動我的,是他堅持「本屋」與「書店」的分別。這本書日文原名用的不是「書店」二字,而是「本屋」,「本屋」者,個人獨力經營的小書店,跟企業化管理的連鎖書店是完全不同的。

作者走訪了好些「特色書店」的前店員或者在偏遠地區刻苦經營小書店的老闆,想要追尋這些西西弗斯在如此沒有前景的世道下仍然堅持賠上畢生積蓄與心血開一家小小書店的真正原因。只是真要說起來,如此關注小書店生存狀況的石橋毅史,其實本身也是另一個西西弗斯……

如果日本今時今日還能質疑並且熱情高呼書店不死,那麼,情況更糟糕的香港早該低嘆一聲書店已死。就算是連鎖書店,也死氣沉沉,死吓死吓,走進去,每家都一樣,都是旅遊書與暢銷書在最當眼位置,哪一家哪一區都沒有分別,書店沒有形象可言,沒個性,沒特色,就只是把一堆有人買的書堆在一起而已,相對銷量沒那麼好的,較不「實用」的文學與專門書籍,你走到天水圍或者小西灣分店也不會找到。

書店不該死,該死的只是我們。是我們沒有繼續珍惜書本,沒有繼續閱讀,沒有好好守護這些曾經讓我們人生啟蒙感動的書店,才會落得如斯田地。

書店因你而死,喪鐘為你而敲,而你,卻一直以為那是手機裏的遊戲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