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人來說,乳房是最能代表女性的表徵,以至當不幸患上乳癌而需要切乳時,女士們總是覺得難以接受。對此,擁有乳癌遺傳基因的朱慧敏(Queenie)認為,不應將着眼點放於乳房上,反之應對症下藥,因保留生命才是最重要。

現時Queenie聽從醫生建議,定時進行身體檢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慶幸天性樂觀,令Queenie可從容面對自己擁有乳癌遺傳基因。

Queenie認為沒有東西比性命珍貴,如有需要她願意接受切除乳房組織手術。

曾考慮切除乳房組織

Queenie的外婆、母親及姨姨都因乳癌而離世,母親和姨姨更同樣於48歲病逝,她直言自小健康良好,沒有意識到癌症的可怕。直到2005年母親去世,經檢查後才知道自己亦有乳癌遺傳基因。當時曾有一段時間很徬徨,更有考慮做切除乳房組織手術,但最終擱置了,她說:「外婆於50多歲時患有乳癌,確診時是中期,接受治療後與病魔戰鬥了4年便逝世。而母親因為當年沒有及時接受檢查及治療,故確診時已是末期,幾年後亦不幸離世。那時我做了一次詳細身體檢查及基因測試,證實帶有這個遺傳基因,當時亦擔心自己的情況,曾考慮進行乳房組織切除,藉以預防乳癌,然而當時我只有24歲,醫生建議不宜太早決定,待我結婚生子之後,或者到40歲才認真考慮還不遲。」

現時雖暫未有生育計劃,但Queenie直言如果將來女兒不幸遺傳到乳癌基因,一定會教她積極面對;若是兒子亦會向他分享家族抗癌經驗,因希望他能多了解乳癌,為社會出分力。

抱持正能量

然而,眼見身邊親人陸續離世,怎會不擔心呢?Queenie承認自己曾擔心過,但慶幸性格樂觀,所以很快便能抱持正能量,更認為既然命運注定她有這個基因,便不能避免,反之應活在當下享受每一天。「人生難免一死,與其日日擔心、活在惶恐之下,倒不如積極面對。如果我與母親一樣是48歲死,那便只餘下15年壽命,所以我時刻提醒自己要放鬆,遇上煩惱時,便透過運動、按摩、睇戲、聽音樂等令自己紓壓,近幾年適應了這樣的生活,加上工作穩定,整個人豁達多了,現在最希望每日都開開心心。」Queenie說。

除了抱持正確的心態之外,Queenie亦會定時做身體檢查,萬一身體出現問題,也可及早作出適當的治療。此外,飲食方面她亦非常健康,去油、去味精是必定的,其次會減少進食含激素的食物,如燕窩、雪蛤膏等,相反多吃蔬菜、生果及湯水。她稱:「以往很喜歡吃即食麵、急凍、煎炸的食物,但為了健康着想,戒除了這些沒有營養價值及欠缺益處的食物,若在家煮食,會多選擇清蒸的方法,出街進食便多選擇日本或意大利菜,因用料比較天然。」

性命最重要

許多人覺得女性切除乳房,另一半或多或少也會介意,甚至連自己也有所介懷。對此坦言有心理準備他日有機會患乳癌的Queenie表示:「其實大家不應把焦點放於乳房上,試幻想癌細胞是生長在其他部位,為了保留生命定會果斷地切除,但為何當切除乳房時就變得有所顧慮呢?」

她亦認為,如果伴侶介意便不是真愛,真愛不應受外表改變而有所變異,其實乳癌患者很需要身邊人的支持,尤其是另一半,所以希望大家不應戴有色眼鏡去看她們,應互相尊重,因沒有人希望自己患病,但萬一不幸患上也要面對,難道寧願放棄生命來保留乳房嗎?那太不值得。Queenie認為乳房只是身體一部分,切乳並不是一切,保留性命才是最重要。

而且當事人亦不需要自卑,現時科技先進,手術後可佩戴義乳,外人根本不知道,又何需介懷呢?但願Queenie積極、樂觀的性格,可以幫助大家勇敢面對疾病,不要諱疾忌醫。

痊活率高達8成

乳癌是香港女性頭號癌症,以致許多女性對此都聞風喪膽,不過仁安醫院乳房保健及治療中心總監羅嘉寶醫生指出,患者不需感到沮喪,因乳癌比其他癌症的痊活率為高,高達8成,因此只要及早發現並作出適當的治療,大部分患者都可痊愈。羅醫生謂:「病發高峰年齡多為40歲以上的女性,年紀愈大,機會愈高,所以一般婦女應從30歲開始,每月自我檢查乳房,比較經前、經後乳房的變化,一旦出現異常也較易識別。雖然乳癌的成因至今尚未得到確定,不過相信與港人飲食西化有關,而且有家族病史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較沒有的人為高,婦女應定期接受乳癌檢查,若有家族病歷才需考慮做基因測試。」

盡量局部切除

乳癌可經乳房組織檢查確診後,再決定治療方案。若沒擴散,可用手術切除癌組織;如已擴散至淋巴腺,手術時應把淋巴腺一併切除,一旦發現擴散,手術後便要接受化療。羅醫生深明乳房對女性十分重要,故如病情適合,醫生會盡量嘗試局部切除,即使腫瘤範圍較大、需要全乳房切除,之後都可接受重整手術,把背肌或肚腩肌肉移到乳房位置,或植入矽袋等,重建一對乳房外形。此外,切除乳腺不是唯一預防乳癌的有效方法,只有極高危基因的人才需考慮切除乳房,其實良好的飲食習慣如少吃動物脂肪、不要酗酒及吸煙、多吃蔬菜都是預防乳癌的有效方法。

鳴謝:仁安醫院乳房保健及治療中心總監外科專科醫生羅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