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者若持續高血糖能引致心臟病病變、腎衰竭、糖尿上眼等併發症,更可怕是於病變出現前,可能毫無先兆。為健康着想,病者應妥善監控血糖,而俗稱「篤手指」的自我監測血糖,可以幫助監控不同時間的血糖變化,幫助醫生調整用藥及胰島素的分量,穩定病情。

自我檢測血糖
對於血氣不好的人士,可以先輕捽手指,讓指頭充血。

利用消毒藥水或清水,徹底清潔準備採血的指頭。

將採血針插入採血筆,並旋轉扭開針蓋。調校採血針深淺度,一般而言,女士皮膚較薄,選擇較淺深度即可。

將血糖測試紙插入血糖機,啟動儀器。

採血時,用微力將採血針壓向手指,在指尖兩側採血,痛楚便可進一步減輕,因為兩側較少神經線。

試紙吸收血液,數秒後血糖機便亮出血糖指數。

日常進食後,胰臟會分泌胰島素,分解血液中的糖分,提供身體活動所需的能量。但當胰島素分泌或敏感度出現問題,血液便存有過量糖分(葡萄糖),是為血糖過高,到一定程度診斷為糖尿病。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李家輝解釋,要證實是否患上糖尿病,可透過俗稱「飲糖水」的耐糖測試、抽血檢驗空肚血糖和糖化血紅素來判斷。李醫生說:「傳統的耐糖測試,測試者需要服用75毫克糖水,亦於2小時後檢測血糖水平,若指數超過11.1mmol/L,便會診斷為糖尿病。另外,亦可透過抽血檢查,測試者空肚8小時後抽血,血糖若高於7mmol/L,又或發現血液內糖化血紅素(HbA1c)比例超過6.5%,均屬糖尿病。」

拮手指痛楚大減

對於很多糖尿病患者,保持血糖穩定,是健康的不二法門,故定期使用家用血糖機,監察血糖的升降,是患者的「必修課」。李醫生說:「控制糖尿病一般靠藥物、飲食調控和運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血糖水平記錄是幫助醫生了解病人血糖於餐前後的模式,作為釐定藥物分量的重要參考,當然資料愈多愈好。不過,血糖控制穩定的患者,只需於一星期中的不同時段測試2、3次飯前和飯後2小時的血糖。因此,患者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自行定下測試時間,例如周一早餐前、周二在午餐後、周三為晚餐前去檢測血糖指數亦可。理想血糖值為空腹血糖維持4至6mmol/L之間,餐後2小時不超過8mmol/L。若檢測結果不達指標,就需要加強自我對飲食的控制及運動。」因此透過血糖記錄,當患者從中發現飲食和運動對血糖的影響時,可增加控制病情的動力等好處。而且,血糖機發展至今,痛楚已減至輕微,採血量要求已大幅度減少,甚至採血針亦可以選擇刺入皮膚的深淺度以減少痛楚感,故皮膚較為幼嫩的女士亦不用過慮。另外,於神經線較少的指尖兩側採血,痛楚便可進一步減輕。

檢測血糖靠自律

除以家用血糖機監控血糖升降外,醫生亦會利用檢測糖化血紅素,評定病人對血糖控制的情況。李醫生解釋:「血紅素是紅血球中的一種蛋白質,當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紅血球中並黏附於血紅素之上,就會形成糖化血紅素。故血糖愈高,附在血色素上的糖分就愈多,而檢測糖化血色素的百分比,便可以反映紅血球生存期間內的平均血糖濃度。糖化血紅素壽命約有3個月,故檢驗一次,就好似得到約3個月的『總成績表』;若糖化血紅素水平低於7%,便表示血糖控制佳,有助減少如中風、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等糖尿病併發症的出現。」

針對比較懶於自我檢測血糖,又或需要檢測更全面的數據,例如入睡後的情況,可以選擇植入連續式血糖測試儀(CGMS)。患者可以於皮下脂肪植入一塊連接微型電腦的小晶片,維持3至5日,測試儀可每隔5分鐘收集使用者體皮下組織液體內的葡萄糖含量水平數據,讓醫生有足夠指標處方藥物。李醫生指出:「不過,這個監測皮下組織細胞之間液體內的葡萄糖含量,屬輔助性質,患者始終應培養自我檢測血糖的習慣。」

鳴謝:香港糖尿聯會副主席李家輝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