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消化系統,要對抗外來入侵,胃酸可說是其中一名猛將。pH值1至2的胃酸能將大部分的細菌消滅,並同時幫助身體將食物分解,有助消化吸收。不過這名「猛將」既能傷敵也會傷己,如你飲食習慣不佳、長期受壓,或消化系統出現毛病,就有可能導致胃黏膜出現破損,使胃酸直接傷害胃壁,引致胃痛。

胃黏膜阻隔胃酸

我們常常說的胃酸,其實是一種由胃壁的壁細胞分泌的酸性分泌物,主要由鹽酸、氯化鈉、氯化鉀等物質組成,pH值大約維持在1至2之間。胃酸分泌後由胃腺排出,主要作用是令胃部保持酸性環境,讓食物中的蛋白質、鈣和鐵等成分較易被分解,有助消化吸收。此外,另一大功能就是將進入胃內的大部分細菌殺死。而酸性如此高,胃酸長時間停留在胃部而不會傷害胃壁,最大功臣是胃壁表面的細胞會分泌出一種黏液,形成胃黏膜,這可避免胃酸直接接觸胃壁細胞,造成損害。雖然胃酸殺菌能力超強,但有一種菌卻能逃出生天,外科專科醫生李澤民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是少數能於胃酸環境下生存的細菌,它能自行分泌出一些能中和胃酸的物質,構成一層保護膜。而幽門螺旋桿菌已被證實是造成胃潰瘍的原因之一,它寄生在胃的保護黏膜內,削弱黏膜的保護作用。」

分泌分量不會過多

一般人出現胃痛,主要原因是胃酸對胃壁產生損害而引發痛楚,所以一般會服食胃藥來減少胃酸分泌,減低胃壁受損的程度。不過正因如此,容易令人產生一種錯覺,覺得「胃痛是因為胃酸分泌過多了」。李醫生指出:「只有極小數的情況,胃酸的分泌才會出現異常過多。一般來說,胃酸不會分泌過多,之所以對胃壁產生損害,只因胃黏膜的保護減弱而引致。如胃部的保護基制失去平衡,胃黏膜因此出現破損,胃酸就會在破損的位置造成發炎,最終引致胃潰瘍。」幽門螺旋桿菌是其中一個原因導致胃黏膜被削弱,此外,壓力過大、服食亞士匹靈、飲用過量酒精都會影響胃黏膜的保護能力。至於胃酸倒流的問題,李醫生表示主要原因是食道和胃部之間的下食道括約肌,因肥胖、經常吃得太急太飽、飯後立即睡覺等原因出現異常放鬆或收縮,引致胃酸進入食道。食道沒有胃黏膜保護,自然敵不過胃酸的酸性損害,引發胸口感灼熱、疼痛等病徵。

注意飲食作息

要避免胃酸引致胃痛,李醫生提醒,除了避免長期受壓外,亦要小心注意飲食作息。「感到肚餓時,人體自然會分泌較多胃酸,預備消化食物。但如果肚餓時一直不進食,胃酸就會不斷『漫無目的』地繼續運作,便較易對胃部造成損害。」此外,長時間沒有進食後突然吃下大量食物、經常吃辛辣食物、吸煙、喝酒,也會影響胃酸分泌的運作。在正常情況下胃部是懂得自我調節胃酸的分泌,無論你進食鹼性或酸性食物,對胃部的pH值也只會有很短暫的影響,問題不大。最後李醫生提醒,胃痛時有人會飲用牛奶,其含有微鹼性,的確有助紓緩痛楚,不過就要留意不應藉此應付長期胃痛,多喝牛奶也容易致肥。

外科專科醫生 李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