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里活電影幕後不斷統計大多數觀眾的喜好和厭惡,總是迴避出現觀眾不願在銀幕看見的事情,比方說,觀眾不想看見狗和小孩角色死去。

荷里活重拍日本的《南極物語》,明明事實和電影都是死剩兩隻狗,但美國人就可以拍到大部分狗獲救。

無論是靈異、科幻、漫畫英雄還是災難片,只要是荷里活製作,小孩角色是不死的。即使原著以暗場交代小孩遇害,改編成電影以後,角色會用對白說小孩入院治療,還講明沒有生命危險的。

也許看過太多荷里活電影,當我看韓國《快樂尋回犬》時,未到三分一就見小女孩掉進冰湖,以為她會隨急速水流漂走被人救起,最終一家團聚。

南北韓之間長期「兄弟鬩牆」,令韓國電影總帶點悲情,角色隨時兄弟相殘、夫婦對決、父母子女各懷鬼胎、主角患絕症……

如果《快樂尋回犬》的尋回犬識打電話,一定致電韓國的愛護動物組織投訴,牠在電影不斷遇上的精神和肉體虐待,中譯片名對牠來說是諷刺。

電影還有狄更斯《苦海孤雛》式的壞人操控街童賺錢,尋回犬為救主人,被壞狗狂咬至不似狗形,還被壞人棒打。

雖然電影大灑狗血,但有別於荷里活電影的溫情,韓國人有自己一套創作方法,連小孩和狗都要死,比現實還要悲情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