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商品說明條例》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熱話,若有關當局「揸正嚟做」條,斷估大牌檔的鮑魚雞粒炒飯、街邊碗仔翅都可能要改名,今次要講的懷舊菜「大良野雞卷」相信也可能觸犯條例,皆因這道菜雖然叫「雞卷」,但其實是以豬來扮雞。

大良野雞卷

傳說這是一道由明代學者翰林院侍讀學士黃諫創作出來的蘭州名菜,經廣傳後變成有名的粵菜。但亦有說是清末時期,由順德大良鎮北門其中一間菜館的店主李銓師傅創作出來。再近代一點的說法,是1920年左右,在大良躉頭,即後來改名華蓋市場內的宜春園酒家董師傅所創,據說他有巧手菜「雪耳雞皮」,是用雞肉連皮去煮,為了不浪費剩下來的雞肉,於是試將豬肉捲着雞肉來炸,並命名野雞卷,誰知此菜一推出就大受歡迎,甚至賣到連雞肉都無得剩,最後惟有用豬肉代替。

但據六國酒店粵軒行政總廚馬榮德師傅說,這是一道在二、三十年代傳到香港的熱門菜,是當時酒席的必備熱葷。別以為懷舊菜就一定製法複雜,其實主材料只有豬油、瘦肉和洋腿,洋腿即我們常吃的火腿,名稱是當時的中菜師傅用來區分金華火腿而叫的。至於白雪雪的豬油會切成2mm薄,用玫瑰露浸12小時,讓多餘油分滲出來,然後捲着洋腿和豬肉,蒸30分鐘,拿出來切約3/4吋厚,用牙籤固定後上蛋漿和生粉落鑊炸。炸的時候需注意,若油溫太高很易外焦內未熟,此時記得加點凍油令溫度下降,慢火炸2至3分鐘後轉猛火,以將多餘的油逼出來。吃時整件放入口,豬油的鬆化和肉的質感,啖啖肥美。可惜此等手工菜既花工夫又唔值錢,現時已不多食店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