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son直言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修讀電子音樂博士時大開眼界,影響他以創作聲音為藝術追求。

大部分人都喜歡音樂,能隨心哼出一兩句旋律;但對於單純的「聲音」,我們或許只記得警報的「嗚嗚」聲、門鐘的「叮噹」聲……其他生活上的聲音呢?過去海外不少聲音藝術家大力提倡使用「聲音」作為媒介,取代傳統的畫紙、相片、陶瓷等,近年本港開始發展聲音文化,當中剛獲取香港藝術發展局「年度最佳藝術家」的楊嘉輝(Samson Young)便是熱衷關心及參與聆聽文化的一人,希望大眾嘗試收起視覺,用聽覺感受香港。

Samson直言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修讀電子音樂博士時大開眼界,影響他以創作聲音為藝術追求。

面對香港的邊境範圍逐漸縮減,《暴力邊界》是一項收集邊界鐵絲網振動的聲音作品,作為記錄即將消融的邊界線。

《念起塵動》由透過活動腦電波從而控制摩打旋轉的聲音表演,Samson自言每次演出均徘徊專注與失焦的狀態,非常疲累。

2010年Samson於Hong Kong Art Fair率領觀眾用iPhone演奏樂曲,令人大開眼界。

《崔斯坦和弦》是一項令古典音樂本地化的聲音項目,Samson找來70位操廣東話的民眾為他即場演繹7個音階的旋律。

皆因物體都有它特殊的共鳴頻率,是次作品展將以「共鳴」總結學生成果。

曾家偉攝影作品《花布》

麥影彤的表演裝置《絕育》

世界各地一直有音樂家和藝術家進行聲音與聆聽的創作,如民族學會記錄環境改變的聲音、美國藝術家建立聲音藝術概念、德國則進行空間與聲音的探索……奈何礙於「聲音藝術」(Sound Art)未被歸立成專門範疇,令人誤以為這門是新穎的藝術創作,Samson認為:「過去音樂與藝術歷史是割裂的,但『聲音藝術』運動的出現,讓兩者從新角度相提並論,譬如說鋼琴神童莫扎特創作的《The Musical Dice Game》,從前我們只會在古典音樂的角度鑑賞,但站於聲音藝術立場,它正是一首遊玩空間感的樂曲!獨立檢視『聲音藝術』時,我們討論及發展的範疇更廣闊,還可深化當代藝術的內涵。」

記錄歷史

作為聲音藝術家的Samson如何評價本港的聲音?「我覺得好窒息。由我離開屋企,到茶餐廳食早餐會有電視聲、搭巴士有廣播、火車上又有電視、連搭電梯都有嘟嘟聲,還未計周遭的人聲和車聲……加上樓宇太密集,聲音好難散走,這個聲境可算是香港獨有。」聲音雖然複雜,但加以記錄的話,卻可說是貢獻歷史文化,他指出:「眼看觀塘街市即將遷拆,許多藝術家都會用攝影、素描去留下眼前景象,但畫面的角度會受到規限;相反我用聲音記錄當中的人文活動和叫賣聲,連周遭的環境聲都會存錄下來。」

城市的聲音嘈雜,使大眾對聲音的敏感度降低,但Samson始終覺得:「一定唔會聽唔到,只在乎你有沒有放時間和專心去聆聽。在人類的原始本能裏,我們相信聽覺多於視覺,身體聽到聲音時好自然會望過去,聲音走動亦好容易觸動情緒。故此聲音藝術運動的推行,正呼籲大眾重新審視聲音,抗衡以視覺批判的主流文化,開拓感官的發展潛力。」正如羅潤庭(Edwin Lo)、麥海珊(Anson Mak)與黃仲輝等本地聲音藝術家,也跟Samson一樣,默默地創作貢獻聲音藝術。

Focus:新一代創作共鳴

無處不在的聲音可以作為藝術的媒介,生活被忽略的細微事物都應重新抬頭!一班初進入藝術殿堂的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畢業生,從個人意識出發,以各種裝置、錄像、動畫、攝影、聲音等藝媒進行創作,如曾家偉以攝影實現抽象的花布圖案、劉世榮以傘子裝置呼應細葉榕樹、麥影彤表演用針剔出士多啤梨種子,企圖顛覆觀眾對周遭事物根深柢固及先入為主的看法等,各自發出獨有頻率,拉闊藝術光譜且引領觀眾產生共鳴。

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年度展2013

日期:7月6至21日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

費用:免費

查詢:6933 5362

Samson Young's Profile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音樂系博士畢業,師承電腦音樂先驅Paul Lansky。其作品曾獲「奧地利媒體藝術節電子藝術大獎─聲音藝術榮譽獎」、2009年獲選為美國CNN「Top 20 People to Watch in Hong Kong」之一,今年獲藝發局媒體藝術界別「年度最佳藝術家」獎,現為作曲家、聲音藝術家及媒體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