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昨天的話題,在日本光顧拉麵店比去壽司店較易遇到型男,這不是巧合,我認為跟兩種料理店的特殊性有關。

日本每年都有飲食雜誌選出當年最佳拉麵店,傳媒以「拉麵激戰區」形容拉麵店林立、競爭激烈的區域,吸引一班爭勝心強,敢於接受挑戰的年輕男性入行。況且學煮拉麵所花的年期遠比學做壽司低,入行兩年已是師傅級。

新派拉麵店予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很多店子連店名也別具氣勢,例如「鬼金棒」、「千里眼」、「三獸使」、「破顏」、「魚雷」、「用心棒」、「無極」等。新派拉麵店的店員包頭布代替廚師帽,很時尚;拉麵師傅淥麵後使勁地篩走淥麵水,連那動作也很有型。

壽司店總予人舊派料理店的形象,老店才是好東西,若然開新店破格改「三獸使」、「魚雷」這等店名,恐怕會嚇退食客。要學藝成為獨當一面的壽司師傅,少則花7年,多則10年,較適合刻苦耐勞的人入行;學成之時,往往已變成大叔。

捏壽司的動作較淥拉麵靜態,具衝勁的熱血男兒若然有志從事飲食業,也會捨棄壽司店,趕去學煮拉麵。

壽司師傅穿全白色工作服,戴白色廚師帽,有點像香港的茶餐廳侍應,在服裝觀感上輸給拉麵師傅。

一個人型與不型,跟其形象、行為及衣着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