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冰糖葫蘆

還記得那年在北京,見到路邊小販在賣冰糖葫蘆,一班人立刻湧上前,一人一串,不顧儀態、像個小孩子般吃着。在香港,這種街頭小吃已買少見少,只偶爾在街頭巷尾發現其蹤迹。

談到其由來,有說南宋光宗皇帝為給寵妃治病,張貼皇榜,向民間徵集驗方,後得一江湖郎中揭榜進宮,開出「冰糖水煮山裡紅」的方子,並且醫好了妃子,後來藥方流傳於民間,這就是冰糖葫蘆的雛形。另一說法是源於隋朝時,朝廷以穿有山裡紅的糖葫蘆來獎勵功臣。直到近代,在文化方面也有提及冰糖葫蘆,例如作家林語堂和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等,可見它在百姓心目中佔了一個重要位置。

而冰糖葫蘆這屬於京津地區一帶的傳統小吃,在不同地方,叫法都有點不一樣,天津稱之為糖礅;青島叫糖球;閩南語則是鳥梨仔膏,鳥梨仔即指體積小的醃梨,膏就是指外層的紅色糖漿。傳統的冰糖葫蘆,用山楂做成,不似現在會用士多啤梨、小番茄、菠蘿和蘋果等。另外,這種小吃只在冬天售賣,糖殼在寒冷的氣溫下變得非常堅硬,口感像冰,因而得名。製法方面,就是在原粒山楂裹上一層糖漿而成,選用麥芽糖和白糖皆可,但山楂和糖的質素,以及熬煮技術都會直接影響冰糖葫蘆的味道。

Sil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