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德昭勤運動走出陰霾

情緒病是都市人的無形殺手,令病者飽受折磨。好似思覺失調患者,每朝起床開始就要面對幻聽聲音,每分每秒的不安和痛苦甚至令他們走上輕生之路。谷德昭(Vincent)的姪仔,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走出喪親之痛的陰霾後,他和小谷(谷祖琳)希望以傳媒人身份,幫助宣揚思覺失調的資訊,消弭大眾對此症的負面印象,盡早讓患者得到診治,重返正常生活。

摯親谷祖堯於2007年跳樓自殺,作為叔叔的谷德昭(Vincent)和其胞姊谷祖琳(小谷)舉家痛心之餘,亦有很大的感觸。Vincent表示:「驚覺自己尚算接受過教育,經常接觸資訊,懂得主動尋求協助,但在面對思覺失調時,也感覺相當無助,覺得知識貧乏;當時想到,那些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人,肯定更加無助。」他希望姪仔的事留存意義,於是和小谷加入香港思覺失調學會,積極推廣思覺失調各類健康資訊,好似四月將舉行「百仁基金FitMind慈善跑2013」,Vincent會偕同一班演員、歌手義跑籌款,希望在一眾藝人揮灑汗水的情況下,一洗思覺失調陰暗、孤立等感覺。Vincent亦希望大家不要避忌此症:「其實該症很普遍,腦內賀爾蒙出現紊亂,就能導致患上,與血壓高、糖尿病甚至感冒沒甚麼分別。身體內有化學物質亂了,就見醫生,讓醫生用藥調校,不去處理任由病症發展是不會無端變好的。」

家人支持尤其重要

Vincent指思覺失調以前予人感覺很神秘,更慘的是有些患者家屬覺得無法接受,認為被診斷為思覺失調,子女猶如被指「黐線」,寧願相信他們「撞鬼」。「家人要支持,不能抱有羞恥的心,態度猶豫,這會大大增加病人的壓力及不安,病人更擔心自己被標籤化。患者最好盡快見醫生,因為愈早期的界入治療,愈有利治愈,可以重投社會,能自主自立。好似一舊頑石,及早移動,是能移得郁的,若時間一久,生好根基,以後就難再移動了。」

不過,即使已經接受治療,病情亦可能反反覆覆,家人、朋友應給予病者關心,有時食了藥會感覺較昏沉,家人不應贊成病人擅自減藥,動搖病人意志,並應時刻留意病者情況。「當時姪仔診斷為思覺失調,且有接受醫生治療,惟病情起伏不定,他並非每次都肯覆診,要氹。其實那時他難得遇到夾得來的醫生,可惜那天早上突然選擇離家外出,就了結自己生命,是我們始料不及的。不過,我們都很肯定已做了當時應該做的事,尋求最專業的醫學資訊,已做到最好,沒有後悔。而姪仔,我們希望他這一趟生命能走得有意義,後來認識思覺失調會的前線工作者,希望我們幫忙推廣。以前上網搜尋『思覺失調』只見到劉浩龍的歌,但現在開始會找到我們的活動、關於此症的資源,已是重要一步。」

運動帶來快樂

作為都市人,面對種種壓力、不快,即使沒有出現思覺失調徵狀,亦多有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Vincent之前受到媽媽和姪仔去世的連環打擊,也曾有一段黑暗日子,幸好後來透過運動,重新產生快樂賀爾蒙。「那時好難過,常常躲在戲院看戲,覺得自己已經不會再生產快樂賀爾蒙。我看書尋求幫助,發現快樂賀爾蒙只有在運動時才能再產生,於是嘗試做運動。那時和外甥打籃球,有人認出我,奇怪我為何仍能展露歡顏,才想到連外邊的人都覺得你應該一路不開心,如我自己也不幫助自己,便會一直維持灰暗的狀態。」的而且確,Vincent心情隨着運動而有改善,他笑言由自己說出來沒有說服力,但做運動真的益處多多,「最好多發展一兩項運動嗜好,就算朋友沒有空陪你,都有另一種補上。」值得一提,之前有研究證明,發現運動可幫助思覺失調患者腦內萎縮的海馬體部分回復健康。「我覺得愈不開心的人愈要做運動,見多點朋友,接觸陽光,出完一身汗,人自然輕鬆、快樂些。」Vincent說。

醫生的話

產生幻覺、幻聽

思覺失調是早期不正常的精神狀態,約每100個人就有2至3位患者,常發於15至25歲的年輕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李浩銘醫生指,患者會出現一系列病徵,主要是幻覺、幻聽,對不存在的聲音和影像深信不疑,通常亦有妄想被害、被跟蹤等,有些患者認為生命受到威脅,會躲藏起來,亦有患者會企圖向妄想加害者報復,造成滋擾。此外,患者亦可能有對身邊事物失去興趣和動力、不注意自己外觀儀容、面無表情和變得孤僻等陰性徵狀,籲大眾若發現身邊人有以上徵狀,應盡快帶他見醫生。

不能自行停藥

愈早接受治療,對患者病情愈有利。李醫生指:「臨床上,醫生會與病人傾談問症,了解其思想和行為以斷症。大部分患者在服藥後,幻聽和妄想等徵狀多可在數星期後有所改善。然後,會因應患者狀態處方藥物,幫助平衡腦內化合物。不少病人都擔心藥物會帶來副作用,但其實第二代藥物的副作用已比第一代藥物大為減少,但亦視乎個人反應。比較常見的疲倦、體重增加等,醫生會就病人情況,透過調整劑量及增加運動和其他紓緩方法以減輕副作用,病者和家人不必過慮。」

不少首次發病的思覺失調患者,於接受藥物治療至病徵消失後,均希望停藥,但胡亂停藥有機會令病情復發,可能比首次病發時更嚴重,延長康復時間,李醫生表示,按患者和病情而定,康復進度會有異,以國際性的標準,大約需要服用藥物1至2年,再按病情商量減藥。此段期間,病人需要定期覆診,以幫助醫生了解病人情況,助加快康復進程。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李浩銘醫生

Ivy

谷德昭認為想快樂,便不要收埋自己,多到戶外做運動,自然產生安多酚。故今次「百仁基金FitMind慈善跑2013」亦特地到戶外跑步,要大家郁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