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拾遺:臨時空缺

《哈利波特》作者J.K.羅林新作《臨時空缺》中譯本終於推出,以某天議會議員巴利暴斃作開首,借虛構小鎮派格福作縮影,寫出英國潛藏的各種問題,大膽以黑色幽默手法揭露當中幽微黑暗。

所謂臨時空缺,故事情節上的意思就是議員巴利死後需要被填補的議席空缺,惹來各方勢力垂涎,上演的是一場英國版的官場現形記,人人各懷鬼胎,互相出賣利用,甚至連兒子也藉此向父親報復,讓鎮上各人關係皆出現了不可磨滅的更大缺口;至於臨時空缺的深層意義,作者曾經現身說法,謂空缺可以是每個人內心需要被填補的缺口,而最巨大的臨時空缺,其實是死亡……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方面佩服羅林勇敢轉型的決心和勇氣,這本「後哈利波特」作品,失去了魔法加持,如此現實的殘酷實錄,英國社會的偽善、貧窮、青少年問題,羅林都赤裸裸的寫出來了,而且毫無忸怩。然而即使寫的沒有忸怩,那讀的呢?那些習慣了《哈利波特》的讀者,真的能夠接受再沒有魔法加持的巨大缺口麼?

對於這一點,我其實是很有保留的。畢竟讀這本書的絕大部分讀者,都是因為《哈利波特》,而習慣《哈利》魔法甜美糖衣的讀者,對於本書過於真實教人不忍卒睹的校園欺凌、髒話、未成年性愛與毒品問題,真的不會因為萌生難以接受的錯置感而無法投入嗎?

也許我們都得接受,《臨時空缺》的最大空缺,就是《哈利波特》的那個羅林,不是臨時,而是永遠成了我們的空缺了。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