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ies' Notes:幾可亂真松鼠桂魚

小時候好驚食魚骾骨,所以除非魚柳,否則對一整條魚上枱的菜式興趣不大,但江蘇名菜「松鼠桂魚」卻例外。此魚全身冇骨不特止,還拌上酸甜醬汁,加上有點像小松鼠的可愛賣相,每次都可吃上兩大碗白飯。

明明是條魚,何解會變成松鼠?原來當中有個逾百年的典故,相傳乾隆下江南時到松鶴樓吃飯,嘗過一道將鯉魚起骨後炸,再淋上糖醋汁的菜餚後大讚,因而令這道菜升價百倍。清代時,記錄了大量乾隆和嘉慶時期菜式的《調鼎集》裏,亦曾有松鼠鯉魚的記載。「取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側面證明這道菜在當時已經存在。

據說大廚們最初選用鯉魚或鯇魚,後來發現桂魚的大小,煮出來跟松鼠最相似,便改用了桂魚。在香港,綠楊邨的彭高發師傅出名刀功精細,三兩下手勢便將刀緊貼魚肉和魚骨中間起出骨頭,緊接利用直刀和斜切將魚肉起花,最重要是不能將魚皮切穿。另外,沾粉是另一技巧,上粉後需用力將多餘的粉搖下來,成品才不會令人吃到一口粉。要做出松鼠造型,就得用蛋漿將兩邊魚肉黏實去炸才不易散開,而油不能太熱,以及需分開兩次炸,第一次是定形,第二次是為了上色。最後趁熱淋上糖醋汁,魚肉受熱發出吱吱聲響,聽落又幾似松鼠叫聲喎!

Ampo

松鼠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