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關節刺痛難受

「早排腳趾又腫又痛,一直以為是發炎,但後來腫痛加劇,每次行路都舉步維艱,唔通我患咗痛風症?」

痛風症是由於血液內的尿酸在關節結晶而引起發炎,早期先在下肢發病,雖然這症不能徹底根治,但只要在適當的藥物及長期的飲食調節下,復發的機會便可大大減低。

痛風症是一種高嘌呤(Purine)代謝紊亂的疾病,身體內的尿酸主要由嘌呤分解而來,尿酸鹽過高便會形成結晶體,積聚於關節軟骨、皮膚或停留在腎臟中,引起急性發炎、疼痛等問題。發作患處一般在關節,如足踝、大拇指關節、膝蓋等,患處會紅腫、發熱及疼痛,甚至痛得令人難以忍受。

患者以長者居多

一般人以為痛風症患者以長者居多,但當中亦不乏年輕患者。這病成因主要有幾方面,如遺傳因素、進食過多肉類、海鮮等高嘌呤食物,個別可能由於疾病或藥物引致體內尿酸升高。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義務秘書李家榮醫生說:「傳統民間智慧認為風濕關節成因跟吃豆、吃肉有關,絕對是有其根據的。痛風症的早期以單關節為主,患處以下肢居多,疼痛將於發作後過幾天自動消失。當病情發展至後期的話,發炎程度將持續更久,愈來愈多關節受到影響,以致波及手部關節,甚至可誤以為類風濕關節炎。」

要診斷是否患上痛風症,除臨床檢查外,患者還需接受測試血尿酸值,以及X光檢查。治療方面,患者需先處理急性發炎,而最常用的處方包括三類藥物,如秋水仙酉咸(Colchicine)、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類固醇(Steroids)。當急性發炎受到控制後,便着手處理尿酸問題,服食降尿酸藥,如Allopurinol,近年有不少相關新藥如Febuxostat出現。過往有研究顯示,如果尿酸控制得不理想,會增加復發風險。

多喝水排走尿酸

要預防痛風,李醫生建議應從最基本的飲食習慣入手,應避免多吃高嘌呤食物,以免引致高尿酸問題。同時亦應避免攝取過量酒精,尤其是啤酒、烈酒等。天氣開始轉涼,又是吃火鍋的熱門時候,期間慎防飲食超標,尤其是很多火鍋食物屬高嘌呤食物,不少人更愛邊吃邊飲啤酒,大有機會觸發痛風症。此外,大家每天宜最少喝2公升(即8杯水)清水,有助排走體內尿酸。

李醫生提醒:「對於一些家族歷史有患痛風的人士,尤其要格外留神。曾有研究發現台灣原居民、新西蘭原居民等,痛風發病率比一般人為高,原來其遺傳基因與痛風有密切關聯性。倘若你又喝得酒多、又吃得多高嘌呤食物,大大增加誘發痛風的機會。此外,肥胖人士、代謝綜合症患者亦屬高危一族。何謂代謝綜合症?亦即是三高問題(高脂肪、高血糖、高血壓),所以三高人士亦應慎防這第四高—高尿酸。」

BMI與痛風

根據2011年美國風濕科學院最新研究,肥胖人士患痛風的機會,較體重正常人士高出兩倍,體重指標(BMI)每上升5個單位,痛風病發的機會便會增加一倍。

食物嘌呤含量

食物的嘌呤含量可增加體內尿酸積聚,大家不妨參考下面食物的嘌呤含量表,多進食中至低嘌呤食物,代替高嘌呤的「高危」食物。(以下嘌呤含量以每100g食物為計算)

高嘌呤食物(150至1,000mg):戒吃

包括動物內臟、鰻魚、沙甸魚、貝殼食物、香菇、黃豆、蘆筍、濃肉汁、火鍋湯等。

中嘌呤食物(50至150mg):少吃

包括菠菜、椰菜花、龍蝦、蟹、魚類(鰻魚及沙甸魚除外)、肉類(牛、羊、鴨、鵝、鴿)、豆腐、豆腐乾、綠豆、紅豆、青豆、黑豆等。

低嘌呤食物(少於50mg):可吃

包括蔬菜、水果、白飯、白麵包、意粉、牛奶、雞蛋、咖啡、茶等。

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