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物語:放棄治療並非消極

首次到內地醫院實習時,教育部主任接待我們,他笑說可以看見我們畢業才退休。內地男醫生六十歲退休(女醫生五十五歲,不同職位有不同退休年齡),他當年只有五十多歲,可惜無法再見到實習學生畢業了。主任醫生三代行醫,他和兒子都是專科醫生,據說他因感到容易疲倦驗身,發現末期肝癌,未及三個月便離世。

主任當然了解自己的身體和病情,他有條件找全國甚至全球最好的專科醫生治療,但他知道病情已到人力無法挽救的地步,最終只接受一項小手術—由於膽管閉塞,做手術讓膽汁由其他途徑流走,減輕身體痛楚。

有些人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有些醫生對末期病症求診者說如果一早找他就會康復的,讓病人內疚,以為自己先前選錯醫生,忘了那可能是廢話。

欠缺醫德的醫生更會給病人虛假期望,賺一大筆手術費和治療費,沒有療效,徒增病人痛苦,他們不會將同樣「療程」用在自己或親人身上。

面對末期病症,病人可以選擇捱盡痛苦,用盡方法延長生命一分一秒,也可以選擇順其自然,只接受減輕痛楚的藥物,讓人生止於不可不止。

放棄明知無療效的治療方法不等於消極,人人對生命理解不同。至於會如何面對生命的難題,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選擇。

關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