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拾遺:當戀愛成了消費

很多都會男女跟異性見面約會,認為對方不行而落閘的時間愈來愈快,別說是約會幾次才發現對方並非自己那杯茶,有的甚至看到對方跟網上照片不符已經立即打退堂鼓,要是你有留意人們在討論區的字眼,甚麼「彈鐘」、「退貨」、「轉場」、「打槍」之類的字眼全部用上,你有沒有發現,這些都是跟消費有關的詞彙?

有女人因為男人穿的一雙鞋或者他手機的鈴聲而把他從可持續發展名單中剔除,她們挑剔的範圍由對方的英文發音、短訊文法到對某個艷星的看法,愈來愈Picky,愈來愈吹毛求疵,然而當事人還是理所當然,覺得自己哪裏有問題了?

曾經幫助過很多挑剔單身New-Yorker解決兩性問題的心理學家蘿莉˙韋柏曾經指出,愈來愈多人把消費習慣上的挑剔態度延伸到兩性關係中,挑剔一個男伴像挑剔一件掛在店裏的衣服,或者在櫥窗陳列的貨品。韋柏指出,很多時候一個人挑剔,是因為他害怕,才把挑剔作為一種表現出具識別能力與眼光的方式讓自己看來比較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試想想,當你在店裏挑三揀四,甚麼都被你數落一番之後,你還會買那件東西嗎?

挑剔是一種流行病,更是一種傳染病。你可以挑剔,但請同時接受別人可以用比你更挑剔的目光與標準去挑剔你。世上最可憐是沒有購物力但只懂挑剔的人,因為最貧乏也最不快樂的,就是他們。

你可以學習如何懂得選擇,但別學習挑剔。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