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拾遺:狐臭的來源

誰說古書很悶呢?最近讀一本關於我國古代文化研究的書,便發現了為甚麼我們廣東話裏的臭狐會叫臭狐,而不是臭豬臭人臭……

臭狐其實即是我國古醫書中所謂的「腋氣」,著名中國文化研究學者陳寅恪先生根據唐代《教坊記》的「范漢女大娘子」是我國其中一明文記載的狐臭女子,還有五代《鑒誡錄》﹙還真尷尬啊﹚謂臭狐乃「本由西胡種人得名」,事實上,除了上述兩條出處,《太平廣記》卷三七六其中一條也記載有一姓案康的西胡種人具有腳臭,而古人很多時候對於胡人的體臭並無嚴格區分,故這裏所指的腳臭,其實乃指全身的體味,包括腋氣。

至於如何由「胡臭」過渡成「狐臭」,陳寅恪先生謂:「疑此腋氣本由西胡種人得名,迨西胡種人與華夏民族血統混淆既久之後,即在華人中亦有此臭氣者,倘仍以胡為名,自宜有人疑為不合」,即是怕有歧視尷尬之弊,故以其氣味復似野狐之氣,既膻且臭,遂改「胡」為「狐」矣。

由此可知,很多人不知所本,隨口胡扯說臭狐是根據狐狸氣味而來的,也可說是答對了一半。當然,其中更重要的由來,就是對當時中土人士來說難以接受的西域胡人體味—民族差異有時不單止見諸外形膚色,光是體味已經分辨出來;而種族歧視也不一定見諸那些很大的事情上,一句臭狐,雖無色無形,卻已有味可循,也有「迹」可尋。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