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琪化焦慮為正能量

患上哪種病最痛、最辛苦呢?可能有人認為是癌症、神經痛,亦有人說「牙痛慘過大病」。不過有時即使患病的並非自己,但眼見親人受病魔折磨,看着他痛苦,自己又幫不上忙,其實同樣難受。唱作歌手王若琪(Takki Wong)最明白箇中感受,因為她母親受焦慮症困擾多年,經歷過病情好轉和復發,作為女兒的她,深切感到悲喜交集的感情衝擊。

唱作歌手Takki剛剛推出個人專輯唱片,以《救贖者》為主題,風格有點「黑暗」。不過她說這張唱片表達的其實是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點出人要自省,放下一些執着,更要學會愛身邊的人。在製作這張唱片過程中,Takki坦言感受良多,因為同一時間,曾患焦慮症的媽媽因一些突發家事刺激而舊病復發,作為女兒,Takki可以做的是抽出更多時間陪伴母親。

加藥減藥犯大忌

Takki說:「媽媽之前曾長時間服食精神科的藥物,醫生診斷她患上焦慮症,這是情緒病的一種;醫生也跟我說現時香港每5個人中就會有1個患有情緒病。」Takki指媽媽「病發」時會出現心痛和手震,非常辛苦,「因為婆婆和姨媽都有遺傳性心臟病,所以媽媽每次心痛我們都很擔心,會馬上送她去急症室,單是今年3月份就入了4次急症室。」Takki媽媽於服藥的過程中,曾經因為自覺服食的藥物作用不大而自行加減服藥數量,Takki坦言這犯了大忌,因此舉只會加深患者的病情。

目送入院感心痛

面對媽媽受焦慮症的煎熬,本身已離家居住的Takki覺得分外憂心,而爸爸見到媽媽的情況,亦擔心得消瘦了許多。「媽媽病發時感到非常辛苦,情緒更低落,愈低落病發得愈厲害,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起初我們都不想讓她入院治療,但後來看到她如此辛苦,真的沒辦法,惟有安排她去一間專門治療情緒病的醫院留院根治。」現時Takki的媽媽已出院,情況良好,Takki回想起當初送媽媽入院的情景,也十分感觸:「入院初期,醫生不准我們探望媽媽,遠遠從窗口看到媽媽望着我,感覺就像電影裏的橋段,女兒送了媽媽去一個她很不願意去的地方,特別心痛。」

家人關係反變好

在媽媽入院治療期間,Takki的爸爸愈來愈瘦,Takki同時又怕媽媽見到丈夫的情況會更加擔心,所以偶然不准爸爸探望媽媽。她說:「其實當中都有一件事值得高興,媽媽出院後,本身一副『牛脾氣』的爸爸因為怕『激親』媽媽,終於肯聽人勸。他早上少喝了咖啡,亦願意陪媽媽一起做運動,感覺上一家人反而變得更加融洽。」Takki坦言一開始對焦慮症認識不多,不過後來多看了相關資料,慢慢知道應如何面對焦慮症患者,最好是多說些正能量的話,多一起說笑,並且多鼓勵他們。

遺傳因素不容忽視

現今社會,患上焦慮症或抑鬱症的人愈來愈多,焦慮症患者一般會出現無故心跳加速、手震、手腳麻痹等徵狀,而抑鬱症則會經常早醒、煩躁、充斥負面思想等。兩種病症看起來十分類似,應如何分辨?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葆雯指出:「抑鬱症的病人雖然能夠入睡,但容易早醒且很難再繼續睡下去,病情嚴重時更有可能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而焦慮症患者則相反,患者很難入睡,持續失眠,雖然經常覺得緊張,但就不會有自殘行為。」陳醫生還表示,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原因其實很類似,而其中的決定因素與遺傳有很大關係,如果家族裏曾有人患上焦慮症的話,那相對來說,患上焦慮症的機會就會較大。

切勿中途停藥

以往人們對情緒病認識不深,統統以為他們患上「精神病」。陳醫生指出,精神病其實包含的病症很廣泛,而情緒病只是其中一種較為輕微的病症。患上焦慮症的人,其實是因為心理因素、環境壓力、遺傳等原因,影響到自己的腦分泌。如果腦內的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出現分泌不平衡,就會出現情緒病的徵狀。陳醫生表示,面對焦慮症患者,醫生一般會安排他們接受藥物治療,通常都是開一些抗焦慮藥和血清素。不過因為臨床心理學家不能為患者開藥,所以患者除了接受心理輔導外,最好也找精神科醫生開藥治療。

此外,好像Takki媽媽的情況,陳醫生建議患者家人應多了解患者的壓力來源,盡量避免讓他們喝含咖啡因、酒精的飲品,因這容易使患者失眠的情況變得嚴重。更重要的是,患者切勿中途停藥,這會使病徵一下子重現,並有可能令病情變得更嚴重。

David

經歷過媽媽患病,Takki希望下次出碟能用「光明」一點的風格,帶出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