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肥族日趨膨脹

隨着社會發展進步,飲食愈趨西化,肥胖症成為全球問題,除影響外觀,肥胖能誘發多種致命疾病,每年導致全球7%的人口死亡,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你以為肥胖問題只是高頭大馬的外國人的煩惱?實情香港人癡肥水平的比例,已達全球第四位,情況確實刻不容緩。

當身體吸入的熱量比支出少,體重便會增加,而當體重持續上升,慢慢就形成肥胖。註冊營養師詹兆洲(Samson)指出,現在困擾全世界的癡肥問題,主要因為經濟增長,飲食日漸西化而起。現時身體質量指數(BMI)是目前判斷肥胖程度的通用指標,根據世衞組織,BMI等於或超過25定為超重(Overweight),而BMI等於或超過30則為癡肥(Obesity)。

Samson說:「由於這個指標主要以非亞裔人士作為依據,對於亞洲人、包括香港人可能過為寬鬆,使得低估自己的肥胖問題,故不少亞洲國家,都有稍微調整肥胖程度的指標。就香港而言,BMI達25以上,加上男士腰圍達90厘米以上,或女士腰圍達80厘米以上,便算是踏入肥胖水平,罹患各種長期疾病的風險便大大提升,例如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膽固醇、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另外,亦會增加罹患脂肪肝、痛風、膽石、睡眠窒息、不育和不舉等病症風險。而且,體形過於肥胖,有礙活動能力,容易腰痠背痛,感覺疲倦。」

遺傳風險高一半

除因為飲食過量、運動不足以及熱量失衡,導致體重增加外,Samson指,一些生理毛病會令人體新陳代謝變慢,亦是令體重增加的原因。「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又或需要長期服用賀爾蒙,如紅斑狼瘡症、哮喘等症的患者,都會有體重增加的問題。而服用抗抑鬱藥或某些精神病藥物的人士,可能會有喜食甜食的趨勢.加上代謝較慢,便容易出現肥胖問題。遺傳亦是原因之一,雙親皆為肥胖患者人士,會比平常人高一半機會出現癡肥問題,而即使單親過肥,肥胖風險亦高出25%。」

脂肪細胞愈多愈肥

很多人認為小朋友應該長得白白胖胖,才夠可愛,但這可能已種下日後肥胖的禍根。Samson說:「身體內有脂肪細胞,這些細胞負責儲存脂肪。若成年之前、生長賀爾蒙最旺盛的時間內,身體愈肥,便擁有愈多脂肪細胞,表示日後可以裝載脂肪的空間就愈多。脂肪細胞的數量於成年後便不會增加,但每個細胞的大小體積可變,故當年少時開始肥胖的人士,由於脂肪細胞數量較平常人多,便更容易發展成肥胖問題。這也是導致癡肥人士減肥或控制體重較為困難的原因,因為體內脂肪細胞一直存在,飲食稍一不慎,便容易增磅。」

癡肥者要減肥,雖然方向與一般人無異,但過程中需更加着重提升新陳代謝率,即是增加肌肉分量。「由於癡肥人士的體重,對其骨骼和關節負荷很大,故他們選擇運動時,最好揀游泳、水中運動等,而避免跳繩、跑步等方式,因為關節、肌肉一旦受傷,便會打擊減肥進度。」

胃內置入胃水球

另一方面,癡肥者因為食量很大,故讓他們進食平常人分量,往往容易肚餓,結果反彈進食。Samson說,對於這類人士,可以輔以胃部手術:「例如於胃部置入胃水球,佔據胃部空間,使人容易有飽腹感;亦可以橡筋束於胃外部,縮小胃部體積。另外,醫生亦會按需要處方控制食欲的藥物,以助癡肥人士減低食欲,以免吸收過多熱量。在這個情況下,配合每天飲食攝取量比平時少500Kcal,加上運動消耗500至700Kcal,便能於一周減去2磅左右,而由於他們脂肪較多,很多時候減去的磅數一周可達3至3.5磅,仍屬可接受水平。」

齊齊量度BMI

世界衞生組織提出,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等於或超過 25 定為超重(Overweight),而BMI等於或超過30則為癡肥(Obesity)。

BMI公式:體重(公斤)除以高度(米)的平方

I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