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拾遺:書信小說
某日跟友人討論新小說的寫作形式,友人提議不如整個故事都是用一封封信去寫,我想了想,還是搖頭。這手法很久以前曾經在某些才女作家的小說裏見過,近年已經較少人使用,但不說不知,這種稱為「書信小說」的形式,其實最早可以上溯到18世紀呢。
書信小說在18世紀曾經是女性作家的專利,主角大多是女性,最早見於女性寫作人山繆爾˙理查森在1747年前後發表的《克萊莉莎或一個年輕女孩的故事》。這種對當時來說非常嶄新的表達方式開啟了受眾的視野,讓讀者進入小說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深刻地感受到當事人的掙扎與痛苦,同悲同喜,尤其是那些描寫環境的制約與個人的自由抉擇,在服從傳統與反抗之間的折磨與擺盪,均有更為細緻真實的描寫。
這種文體後來被珍˙奧斯汀吸收發揚,寫出一系列激盪女性心靈的經典作品,事實上,後來歌德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也有借鑑這種書信小說的形式,而成另一不朽名作,影響力源遠流長。
曾經有人把書信小說視為研究心理學的工具,事實上,很多出色的書信小說都是一件可供心理學爬梳分析的完整檔案。
寫作有時候跟時裝一樣,都是古老當時興的玩意,每隔一段時間便會來個復古潮,也許沉寂多年的書信小說將來又會以另一種大同小異的進步形式重臨人間,掀起新一輪模仿熱潮,不信?咱們就走着瞧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