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屎洲沿岸賞奇石

遠足不一定要往高處攀,有時「低低哋」仲多嘢睇,例如從三門仔經鹽田仔走到馬屎洲的一段自然教育徑,便有甚具特色的連島沙洲,水退有得行,水漲冇得行,本身已經夠神奇。加上馬屎洲有大量超過2.8億年的古老岩石,當作戶外地質博物館看,也很不錯。

1. 地質教育中心

位於赤門海峽的馬屎洲,早在2.8億年前(二疊紀)已形成,其岩石歷史乃香港第二古老,而地質風貌又非常集中,半天遊就最適合。馬屎洲本是個島,跟鹽田仔一水之隔,但由於沙泥沖積,漸形成沙嘴,結果變成連島沙洲,潮退時海水只要低過1.5米,便可從三門仔經鹽田仔步過沙洲,踏上馬屎洲而滴水不沾。

要到馬屎洲,一般都會從三門仔村出發,在進入自然教育徑前,大家可先到村內的大埔地質教育中心,先了解馬屎洲的地質特色,若有需要,甚至可預約中心的導賞服務。村內還有另一個救世軍新界北區漁民生活文化展覽閣,有香港漁民的文化介紹。如果回程時,經過地質中心附近的新發士多麵檔,不妨吃一碗他們的牛腩麵,因為連發哥(周潤發)也曾多次幫襯,如何好味也不用我多說了。

2. 鹽田仔山頂

跟着教育徑入口的指示,可沿路步上鹽田仔的山徑,上山路段雖是泥路,但不算太難行,若慢慢走,可完全氣也不喘便上到山頂。由於鹽田仔沒太多高大樹木,在山上可盡覽八仙嶺風光,也看到船灣海的魚排;到達下山路段,更可俯瞰馬屎洲與鹽田仔相連的連島沙洲全貌,不過此下山路段頗多碎石,必須步步為營小心滑倒。

3. 連島沙洲

走過鹽田仔的下山路,便可踏上由沙泥沖積而成的連島沙洲,在水退時,它跟一般石灘沒大分別,細看長期被海水侵蝕的石頭,原來長滿石蠔,牠們屬濾食性動物,專棲息於潮間帶中部,其貝殼形狀多變,一不留神,觸摸時很易被其硬殼割傷手,若赤腳涉水更要小心。有關潮汐資料,可參考在鹽田仔上山路徑初段的資料牌(小公園後),當然亦可預先致電「大埔地質教育中心」查詢。

4. 龍落水

走過潮退的沙洲石灘,便會見到紅色沉積岩與灰綠色凝灰岩相間出現的奇觀,這是馬屎洲曾出現過連串火山爆發的證據;再沿海岸走,很快便看見大片泥岩,用手觸摸,會沾得一手白灰。走過一點,還會見到「雪花肥牛」石,它其實是沙岩,但當中滲有抗蝕力頑強的石英脈,故在表面形成了「肥膏」紋。再往前走,就是馬屎洲最生動的一塊石,名字叫「龍落水」,形狀真的像巨龍爬入海中,它其實是粗獷的沙岩,不少人更愛騎在龍背上拍照。

5. 香腸狀岩石

在馬屎洲自然教育徑末段,我們更發現香港十分罕見的「香腸串」地質,岩面斷斷續續出現如肥腸仔的岩塊,原來是鬆軟的泥岩,裏面裹着硬而易碎的沙岩,經持續擠壓後形成「腸仔」紋,在其附近,更看見非常明顯的岩層摺曲,實在驚嘆大自然的力量。

INFO

全程:約7公里

需時:3小時

難度:★★☆☆☆

適合人士:一家大細

中途退出點:可沿路回頭離開或預約小艇從馬屎洲海岸回到三門仔。

前 往 方 法:於大埔墟港鐵站乘74K巴士,或20K專線小巴,在三門仔總站下車。下車後可沿教育徑入口的指示上山,經鹽田仔便可到達連島沙洲。

備註:三門仔的大埔地質教育中心,有導賞服務提供,可致電

2667 0992查詢。

網址:www.taipoea.org.hk/tpgeopark

Dick Lau

因長期沙泥沖積,在馬屎洲形成了沙嘴,最終跟鹽田仔相連,成為沙洲。

60年代因船灣淡水湖工程,政府把白沙頭洲的居民遷移到三門仔新村。

馬屎洲的地質教育中心,讓你行山前先了解它的地貌和岩石常識。

連島沙洲是由長期沖積的沙石所形成,灘上全是粗沙和石礫。

步上鹽田仔山頂,下望便是船灣海魚排的開揚美景。

馬屎洲上,有岩石年份的標示牌,是非常有用的地質參考資料。

龍落水,形態真如正游入水中的巨龍。

「香腸串」在香港是比較罕見的地質面貌。

近教育徑的末段,看到嚴重摺曲的岩石地貌。

絕大部分遊人都不會繞島行,可選擇乘小艇離開,或沿路折返。

露兜又名海菠蘿,是海岸常見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