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效應 提防灌籃受傷

現年23歲的林書豪在外國球星當道的NBA大放異彩,激勵了不少熱愛籃球的青少年,在球場發奮練波,希望有天打出名堂。不過練還練,籃球始終是劇烈運動,又多身體碰撞,一不留神隨時弄傷自己,那就得不償失了。

下肢受傷較多

籃球是一種劇烈運動,容易發生碰撞,意外受傷亦經常出現。浸會大學體育系副教授雷雄德指出:「因為籃球有許多跳躍動作,所造成的創傷中佔6至7成都屬於下肢受傷,其中有膝頭受傷,如十字韌帶撕裂,另外還有俗稱『拗柴』的足踝扭傷等。至於上肢的創傷一般都是俗稱『篤魚蛋』的手指扭傷和肩膀脫臼。」雷教授還表示,籃球雖然不算高風險的球類運動,但根據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數據,因運動創傷而需入急症室的「三大熱門」運動就是籃球、足球和踩單車,可見打籃球時千萬不能忽視自身安全。

先操好體能

從小到大打波,不少人都積下不少「戰績」,彷彿打波受傷是自然不過的事,很難避免,但其實有時未必如此。雷教授坦言,運動理論中認為應「先Keep Fit,後運動」,我們應先多做體能操練,然後才參與各類運動。多操體能,可加強肌肉強度,使關節和筋骨有更好的保護,自然能減低運動時受傷的風險。至於針對打籃球,雷教授認為平時不妨多做一些前後、來回、左右跑的體能操練,強化身體的平衡感和腳關節的鍛煉。此外,太累時不要落場打波、落場前記得做足熱身運動等,對於避免受傷來說亦十分重要。

街場加倍留意

香港除了體育館內有籃球場地提供,各區亦有好多「街場」供市民練波。雷教授提醒,在街場打波最重要是留意地面物料,因為各區街場的鋪地物料質素良莠不齊,加上打籃球會有許多跳躍動作,所以如果場地太跣便會增加受傷的風險。另外,街場打波受傷的另一黑點就是籃框。NBA球星個個入樽非常有型,但街場籃球框的設計有別於專業場地,沒有加設入樽彈簧,並非用來讓人入樽,所以即使你技術高超,亦應避免在街場入樽,以免受傷。最後,雷教授補充,盡量穿着一些可包裹腳踝、加入氣墊的優質籃球鞋,有些球鞋的鞋底更加有特殊坑紋,有助球員作出轉身動作,這都有助減低打籃球時受創傷的機會。

鳴謝:浸會大學體育系副教授雷雄德

David

林書豪入樽型爆,但自問技術未夠,或在街場打波就千萬不要亂試。